• 24阅读
  • 0回复

为了增产缝衣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23
第2版()
专栏:山东通讯

为了增产缝衣针
新华社记者 车林 丁乙
8月上旬,我们访问了全国闻名的青岛冀鲁针厂。在这里,职工们为了增产缝衣针,正在进行着一场紧张热烈的竞赛。据今年前七个月的统计,全厂的针产量就已相当于去年全年产量的一点一六倍,质量也比去年有所提高。
选料
这个目前国内产量最大的制针厂,自去年以来,陆续收到各地群众寄来的一大批信件,内容都是要求生产品种多、质量好的缝衣针。今年3月的一次职工大会上,厂长唐宜善同志,把本厂生产缝衣针的计划提交职工讨论,并将全国各地的群众来信向职工讲了一遍。当天晚上,拉丝工段就开了会。
拉丝工段是制针的第一道工序。他们的任务就是要把钢材拉成可以作针的细丝。大家在讨论增产措施时,一致认为关键在于选料。因为铁条硬度不一就影响产量、质量。这是全厂生产的第一道关口。
拉丝工人经过反复琢磨,认为种庄稼先要选好种,拉丝先要选好料。大家决定让有选料经验的孙全才去作选料工作。孙全才从担任挑料工作以后,几乎每次都提前上班,整天对着一大堆钢条挑挑拣拣,看一看,较量较量,用手把铁条弯一弯,一根一根地挑选,把硬度强的放一起,软的放一起。他还与拉丝工人建立每天一碰头的制度,经常到拉丝机旁细心观察他挑选的铁条是否合乎规格,检查拉丝情况。
拉丝还有一桩难处是接头。两段钢丝要接在一起往往接不住。有一次孙全才在接头机旁看见老工人程元里在接铁条。他先用锉刀将两段铁条接头处各锉去一点,而后再通上电弧焊接,结果接起来的头,拉不断也匀合。程元里说:“铁条的接头有锈就接不住,把铁条的锈头截去一点就行了”。孙全才受到启发,就把这种方法推广到拉丝接头上去。这个工段通过这些措施终于把原料规格不一、接头不牢靠的生产关键彻底解决了。7月份这个工段的产量已由过去只能完成计划的75%左右提高到105%。
产量提高了一倍
制作缝衣针的第二个大工序就是速机工段。把拉丝工段拉成的一盘盘铁丝,经过切条工序切成一根根的针条,再送上磨尖机上去磨出针尖,这些步骤,在整个制针工序来说,算是比较简单的。最要紧的是:要把针的一头轧上个眼,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针鼻”。这件工作正是速机上承担的任务。
按照规定的速度,每台速机每分钟可以轧出一千八百支针。这已经够快了,可是看速机的老工人、共产党员刘平先还不满意,他觉得一个人每分钟看守一台速机,仅仅生产一千八百支针,太慢了。如何生产更多的针,满足人民生活需要,老在他的脑中打转转。
一个深夜,工人都下班回家了,车间里唯有刘平先一人站在速机的电灯下,目不转睛地盯在机器上,他琢磨着:现在是一个人看一台机器,每天只能生产四十万到四十五万支针,如果一个人能看二台机器,岂不是能提高产量一倍吗?
第二天一上班,还没等刘平先开口,支部书记就对他说:“老刘,你考虑的那个问题,现在上海的制针厂已经解决了。就是在速机上安装电磁开关设备,只要有一根针被冲头打断,机器就会自动停下来,用不着两个眼老盯在速机上。现在领导上决定让你和其他几位同志一起到上海去学习先进经验。”
在上海学习回来以后,全速机工段立即推广了电磁开关,由每人看一台机器改为看两台。但开始许多人不习惯一人看两台,普遍感到忙不过来,甚至针产量还赶不上看一台机器时多。在这样情况下,刘平先想:我是一个十多年的做针老工人,这次又是领导派我去上海学习的,而且上海搞得很好,我们为什么不行呢?万事开头难,熟能生巧,反正人是机器的主人,要下定决心坚持下去。他在上班之前,先把整个机器的几个主要部分,都仔细地检查一遍,松一松这里,紧一紧那里,拿起小油壶灌上点油,用擦布把灰尘擦干净。这样机器开起来很顺利。开始看两台忙不过来,他就采取先集中力量看一台,兼顾另一台的办法,在重点台上摸熟机器的脾气,找出经验,然后再两台一齐开。在刻苦钻研中,他还找出安冲头要有一定的距离,冲头既不能钝,也不宜过于锋利,要定时加油。这样针条经过速机时,就不会因冲头过于锋利而被冲断,也不致因冲头钝而不合规格。在刘平先的经验成为全工段的经验之后,果然做到两台机器一齐开,也能正常运转了。从推广电磁开关先进经验以后,这个工段由每人每天产针四十万支左右提高到每人每天产针九十万至一百万支,产量较前提高一倍,还节约了劳动力。
突破“淬火”关
速机工段提高产量的事迹,对下道工序——淬火工序是一个新的“压力”:如果淬火工作搞得不好,大批的针就会积压在淬火工段,走不出工厂的大门。
淬火老工人徐春溪说:“淬火是针的质量好坏最重要的一大关。”淬火过了头针发脆,一用就断;淬火不到家针发软,一用就弯。要使淬出火的针硬软合乎标准,既硬又有弹性,既软又有韧性,关键在于掌握好淬火时的温度。
煤种变化造成的温度不稳定,是件很麻烦的事。前些时候有一天,就有一炉淬火出来的针,因温度不够而发软。事情发生后,工长徐春溪抓住这个问题,立即与老师傅张作良、老淬火工王沂伦共同分析研究,怎样来提高温度。王沂伦提出:在煤种经常变化的情况下,必须相应地改变烧煤方法。这几位老淬火工经过反复研究摸索,终于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在向反射炉里添煤时,要添得薄,要添得勤,还要添得匀,要随时观看火焰,反射炉的火焰发红白色,温度就正常,淬出来的针保证合格。有了这套操作方法,又在淬火槽、搓药等工序的密切配合下,自7月下旬以来,这个工段再没有出过淬火不合格的针。
在记者结束冀鲁针厂访问的时候,我们看到包装室的女工们,一个个正以灵巧熟练的动作,轻快地将许多经过严格检验、合乎质量要求的缝衣针,一包一包地包扎得整整齐齐。大批“黑龙牌”、“富贵牌”和其他群众喜爱的不同型号的缝衣针,正在成捆成捆地运往仓库,等候外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