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勤学苦练 精心治学——记皖南大学物理系教师钻研精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24
第4版()
专栏:

勤学苦练 精心治学
——记皖南大学物理系教师钻研精神
程学毅 吴昭铭
皖南大学物理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话的真义。从而在全系教师中,逐步形成了勤学苦练的新学风。
坚持自学,虚心好问
这个系里的老年教师,一般都能坚持自学,并虚心请教别人。系主任吴锐教授说:“我教了几十年光学,只是近几年来才日益感到自己缺乏不少有关的知识。比如近些年来发现量子力学对光学中的光谱分析、光的散射关系非常大;而量子力学这门知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现在我要积极钻研这些新的东西。”所以上学期,他一直坚持听青年教师曹德祥的量子力学课,而且每堂课都记有详尽的笔记,课后还对照讲义,认真复习。现在,他已经在原有光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新学到的东西,并参考了五、六种外文书籍,编写出“理论光学”讲义。副主任贺楚卿为了编写力学教材,学习了理论力学和工程力学、材料力学、分析力学、分析动力学等十多种力学教材,其中有的书的重点章节,他反复钻读了七、八遍。
学和问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个系里老教师之间探讨问题的风气,也是比较浓厚的。贺楚卿先生每写好一章新讲稿,都送请系主任吴锐看,征求意见。他说:“我只要感到是疑难问题,都要亲自问过吴老;研究透了,才放心。”新教力学课的施孟胥先生说:“我和贺副主任在一个力学教学小组,有问题我都向他请教。”老教师们体会到,学问是没有止境的,时代在前进。老年教师必须根据需要与可能,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才能做好教学工作。
要精通一门,必须兼学多门
老年教师的治学精神,为系里青年教师树立了榜样。他们体会到各门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要精通一门,必须兼学多种。
这个系的青年教师,把钻研与掌握基础知识,当作精通本门业务、攀登更高水平的基本手段。曹德祥同志教量子力学课,但他兼学“统计法”、“光学”、“物理光学”,并自修“数学物理方法”、“高等微积分”等基础理论知识。杜宜瑾同志教“热力学”,还兼学“统计物理”等。他们还体会到:基础知识,固然不厌其多;但学习应该有目的,有步骤,有方法。因此,自学或复习基础理论知识,要有个“一条线、万根头”的原则。那就是找出主要的,兼顾次要的,使次要为主要服务。如杜宜瑾将自学书目,分为精读、粗读和略览三种。精读又分“全部精读”和“部分精读”;粗读分为“经常参考”和“一般参考”;略览则分为“基本文献”和“专门文献”等等。如他教热力学课时,就精读“热力学概论”、“热力和热力学”两书,全部做出读书笔记;并根据读书心得,写成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法等三篇论文。为进一步探讨有关的知识,他在学会俄语、英语的基础上,又开始自学日语。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读书,要下苦工夫,才能得到真知识,这就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道理。贺楚卿先生认为“首要的是钻得进去”。他说:“这五年来,我接连写了五遍力学讲义。第一遍畅行无阻,因为我没有发现问题,但学生反映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易消化。第二遍,我开始感到材料多,取舍难。直到第五遍,才找到了全课体系,每节能分出小目,每个小目又安排各自重点,有时还能提出自己的一些教学意见。这一来,我悟出了一条道理:必须亲自动手,经过精读苦思、札记、编写等一系列深入的过程,知识才是自己的。青年教师欧贤守认为:“不重视一门知识,正因为你不了解这门知识。”他说:“我教普通物理已经三遍了,一次感到比一次困难,而每一次都比前一次有所提高。第一次忽略的问题,第二次发现了并试图加以解决,第三次有的就解决得较好。曹德祥同志认为,自学中,某些情况看来是走了弯路,其实这弯路是不可少的。他说:“对于一个问题,有时我看五、六种书,而说法各有不同。于是我就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钻下去,这才发现其中有的是阐述的角度不同,有的是物理学界当前争论的焦点或分歧所在,使我既能从各种角度透视一个问题,又能掌握这一问题的关键和枢纽,有助于全面看问题和弄透问题。”
无论是自学基础理论,还是系统阐述理论,他们的体会都集中说明了读书必须下一番苦工夫,经过自己的反复咀嚼、消化,才能把知识牢固地掌握住,据为己有。同时,才能发现真正的问题,并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钥锁。
科班底子
过去,演员讲究“科班底子”;教师工作,也要有“科班底子”。演员的“科班底子”,指的是“基本功”的训练;教师的“科班底子”,应该是教材教法的熟练掌握与运用。这个系的教师,大体上有两种情况,一是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一是经过师范教育的青年教师。按说,都算得上是“科班底子”了。但他们的更深体会是,“科班底子”,不是光有个“底子”,就可以一劳永逸,而要在原有的“底子”上,不断提高。
掌握知识与传授知识,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自己懂了,是第一步;让别人懂得,是第二步。教师的任务,就在于让别人懂得。这就不能不讲究方法。比如备课,有三十多年教学经验的贺楚卿先生说:“我备好了课,还有最后三道‘工序’:前一天,默演讲稿,组织语言,备全教具,理清线索;前一个小时,澄清过滤,去粗取精;临上课前十分钟,还要在脑子里再重温一下。”青年教师杜宜瑾,在师大、师大研究班毕业后,才教两年课,他练习的功夫是:教课前夕,在房子里一个人关上电灯,默讲新课,甚至连板书写在哪里,什么时候擦去,都能原原本本地默演一遍。同时,精确地计算时间,设想明天这堂课的实际教学情况。假如遇到问题,想不下去了,就打开电灯,细心研读,直至完全熟练掌握为止。
讲究“科班底子”,在教学中首先是依靠个人的勤学苦练,持之以恒。而作为一个教师集体,又必须以老带新,青老协作,逐渐做到“依规矩,成方圆”。
皖南大学物理系教师之所以能坚持勤学苦练,刻意加工的精神,兢兢业业地劳动在自己的岗位上,与他们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迫切希望奔向又红又专的志向分不开的。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的吴锐同志,已是六十开外的人了,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他说:“我要把全部精力献给人民的教育事业!”贺楚卿先生每当回忆起在旧社会三十年辛酸的教书生活时,总是说:“那时候,我虽说三十年如一日,从未缺过学生一堂课,但主要为的是饭碗;现在,我为的是社会主义建设。”广大青年教师深刻感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称号的光荣,他们想:我们培养的人材,主要是担任新型的教师工作,我们应该把自己提到“工程师的工程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由于这些崇高的思想和革命的事业心,这个系的教师们正在红专大道上,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前进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