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子弟兵飞舟送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24
第4版()
专栏:

子弟兵飞舟送粮
本报记者 姜文品 张春亭
8月1日,东方刚刚发白,解放军济南部队从各地星夜调来的三百名工兵、八十五只橡皮舟,集结在山东德县马颊河上顺流而下。他们要把党给灾区人民拨来的一批粮食,送到受水灾最重的乐陵和临邑去。
这是一次艰难的航程。战士们在洪水滔滔的马颊河上,要行驶二百里路战胜许多急流旋涡,通过二十座桥梁,才能把粮食送到灾民手里。但是,战士们坚定地说:“救灾如救火,就是再艰险也要把粮食送到灾民手里!”他们一开航就以最快的速度,划舟向前飞驶。
舟队快到宋家桥了。迎面一座大桥挡住了去路。水流汹涌,不好通过。一队队长汪振高命令部队,立即靠岸,停止前进!官兵们在桥头上开起了“诸葛亮会”。曾在黄河上架过浮桥的工兵,多次横渡过长江的战士,参加过渡海作战的功臣,都在这里商讨通过险桥的办法。六班长、共产党员张会营带领五名水性好的战士郭常文、王文治、李俊杰等,站在大型橡皮舟上,充当险渡宋家桥的先锋。他们在橡皮舟的头尾串上绳索。岸上的人抓住尾绳慢慢松下。大舟顺流进入桥洞,飕地一下,舟从桥孔射出百米以外。
“好险哪!”“真跟当年红军飞渡金沙江一样!”战士们欢呼起来。
第二队橡皮舟来到宋家桥,发现距桥五十米处冲开一个缺口,橡皮舟可以从树空里过去。战士李存槐等在上游,握住绳索慢慢放舟通过。但水势太急了,李存槐的掌心被划破一道血口子,绳索脱手而出。橡皮舟调了头,横着朝大树撞去!在这危险的时刻,副排长、共产党员张雪香,不顾个人安危,从舟上跳进决口,用肩膀扛住大树,一脚把舟蹬了出去。张雪香却随着这股巨大的冲力翻进旋涡,压在舟底下。“坏了,副排长出不来了!”官兵们正要设法抢救,张雪香喝了几口水,慢慢地浮出了水面。
通过缺口以后,迎面遇到一片五十米宽的芦苇丛。指导员李迺成动员战士们拿出红军战胜大渡河的精神,穿过芦苇丛,划进大流去,一面领头拖舟开路。他们在芦苇中拽住舟绳,喊着口号,一步步向前移动。在芦苇中一个个战士的双肘和两腿,都划出一道道血丝。但,整个运粮船队胜利通过了宋家桥。
第二天,战士们继续划舟向前赶路。突然下起暴雨来,“不能让灾民的救命粮受到损失!”官兵们纷纷脱下雨衣盖在粮食上。九班战士甚至把自己的被子盖在面粉上。他们说:“宁肯夜间不睡觉,也要叫灾民吃上好面!”
暴雨停息了,但是,舟队遇到了几座桥梁,由于桥面低、水位高没法通过。于是,官兵们从舟上把粮食卸下来把橡皮舟拖出河水,拉过桥梁,推下水去,再把粮食装到船上前进。就这样遇一桥卸一次装一次,翻过了四座桥梁。去年入伍的乐陵县的战士王学杰、郭宗臣、徐振华等,离家只有二、三里路了,但他们为了执行任务,路过家门而不入。三班战士高连奎在卸船时扛着三袋面粉,满头大汗站在桥头,望着相隔三里的家乡,想起解放前家乡遭受水灾,灾民四处逃散,母亲在外讨饭;看到现在党和政府派了飞机,又派橡皮舟,为灾民空投、河运粮食,浑身充满了力量。
第四天中午,部队来到了杨家桥。这里属于乐陵县铁营公社。公社党委第一书记石树岳要求部队把粮食直接送到被洪水包围着的铁营和张王营去。部队立即执行。战士们说,党委指到那里,我们送到那里!
舟队出村后向着被洪水包围了好多天的村庄驶去。战士们加快地划着舟。一队靠上铁营了。把舟一直划到社员门前。大人孩子早已聚集在村头,有些人跳进深水,迎上前来。有些群众看到粮食运来了,感动得流下了热泪。(附图片)
徐启雄 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