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管保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24
第8版()
专栏:

管保篇
朱仲玉
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不少关于田间管理和植物保护工作方面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是值得我们继承并发扬的。
古人最早学会的田间管理工作之一是中耕除草。在《诗经》中有不少描写中耕除草的诗句,如《周颂·良耜》中说:“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镈”是一种除草用的农具,“赵”在这里是指刺土去草,“薅”是除草的动作,“荼蓼”就是野草。把这几句诗翻译出来就是:锄松长有野草的田地,锄掉野草;野草腐烂了,庄稼才能长得好。又如《周颂·载芟》中说:“厌厌其苗,绵绵其麃”。“厌厌”是茂盛貌,“绵绵”是接连不断,“麃”是耘草。把这两句诗翻译出来就是:想叫禾苗长得好,必须不断地除草。关于除草的要求,《吕氏春秋·任地篇》说是“五耕五耨,必审以尽。”也就是说中耕除草要十遍八遍的进行,务必做到斩草除根,庄稼才能长得好。汉朝时,赵过总结了农民的生产经验,发明了“代田法”,把中耕除草和土地轮流休耕、施绿肥、培土壅苗等工作结合了起来。与赵过差不多同时候的氾胜之,在他的著作中把中耕除草跟和土保墒合并在一起讨论。这样,中耕除草就不再是单纯的除掉野草,而是成为一项既除草保苗,同时也是施肥培苗,并且又是保墒抗旱的具有多种意义的农活了。
在中耕除草的同时,古人逐渐懂得了庄稼本身也必须疏密得当,因而学会了匀苗补苗的田间管理方法。《吕氏春秋·辩土篇》中说:“苗其弱也欲孤,其长也欲相与居,其熟也欲相扶;是故三以为族,乃多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幼苗要单株相间,长大后才正好疏密得当,成熟时才能比肩相扶,平均每株能长出三个分蘖,能够多打粮食。又说:“凡禾之患,不俱生而俱死。是以先生者美米,后生者为粃。是故其耨也,长其兄而去其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庄稼最怕出苗有先后,同一块地里,先出苗的能长得好,后出苗的长不好。锄苗的时候,应当把先出的苗留下,后出的苗锄掉,借以保证成熟的一致,获得好的收成。这种匀苗补苗的宝贵经验,一直到现在,农民们也还是在采用着。
为了保证庄稼地里不旱不涝,古人在灌溉与排水上也尽了极大的努力。他们在整治田亩时把高低不平的土地加以平整,把河流的来源去路加以清理,以便于灌溉与排水。他们懂得了引水灌田和凿井灌溉,也学会了防洪排涝。汉朝以后,大规模的灌溉与排水工程陆续出现,为我国农业生产中的灌溉与排水这一项田间管理工作创造了优良的传统。
古人在生产实践中也很早就知道了庄稼需要肥料。大约最晚从战国时代起,我国农民就已经知道用人畜的粪便来作为肥料了。《韩非子》中说的“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后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肥料的种类与来源日渐扩充,如绿肥、垃圾、旧炕土等都先后被用来为农业生产服务。并且农民们还知道了种肥和追肥的区别,知道了不同的庄稼需要不同的肥料。王祯的《农书》说:“用粪(是泛指一切肥料)犹用药也。”把施肥这项田间管理工作提高到理论上来认识了。
防治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的植物保护工作。古人很早就认识螟虫、蝗虫等害虫了。《诗经·小雅·大田篇》说:“田祖有神,秉畀炎火。”“去其螟螣,及其蟊贼。”这说明我国春秋时代的农民就已有治虫的经验了,治虫的具体办法是用火诱杀害虫。氾胜之在他著的《氾胜之书》里提到,小麦用蚕粪拌种,能使庄稼不生虫,并能耐旱忍寒。徐光启在他著的《农政全书》中提到,小麦用砒霜拌种,能治虫防病。
除掉上面说的几种主要的田间管理和植物保护的工作项目以外,古人在生产实践中还积累了许多管保方面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中有的至今还在沿用(如用烟熏防霜冻),有的则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新的技术条件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