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灌云根据灾情调整三包指标 社员添劲加工管理大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25
第1版()
专栏:

灌云根据灾情调整三包指标
社员添劲加工管理大豆
本报南京24日电 江苏灌云县许多人民公社的生产大队根据受灾情况,实事求是地调整了三包指标,并严格执行评工记分制度,进一步调动了社员争取多收大豆的积极性。到最近为止,全县三十九万亩大豆,已有三十三万多亩消灭了草荒,二万多亩豆田中初发生的病虫害已及时防治,十二万亩雨后重种的晚苗也普追了一次肥。
今年灌云县由于受旱、涝灾害影响,大豆经过三次播种才立住苗,生长极不一致。怎样才能保证大豆多收一些呢?县的领导部门发动社、队干部和有经验的老农进行了讨论。有的人认为,要多收一些大豆,一定要抓紧除草、松土、追肥、治虫等工作。但有些人不完全同意这一意见,他们说,这些技术措施任人皆知,可是为什么有的地方做得好有些地方做得差些呢?他们认为关键在于全面深入地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县的领导部门分析研究了这些情况以后,就号召各公社的生产大队既考虑到受灾情况,又根据抗灾努力程度,实事求是地调整“三包”指标。
许多人民公社受灾的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干部与群众,研究了调整三包指标的问题。例如杨集公社农旭大队原来播种大豆一千七百四十亩,“三包”指标社员都认为是合理的。受灾之后,补种六十亩,重种一千五百六十七亩,改种一百一十三亩。因此,原来的“三包”方案就不适合新的情况了。大队同生产队干部和社员一起商量,根据重灾、轻灾和积极抗灾、不积极抗灾等具体情况,分别调整三包指标,对抗灾多用的工和成本,也尽可能给以照顾。社员们看到包产指标真正是留有余地、有产可超,便主动献策献计,搞好大豆田间管理,力争多收。第三生产队老农陈友田,主动向队长建议:对一类苗要保证通风透光,使花荚不脱落;对二类苗,除清除杂草和虫害以外,还要追一次肥,加快枝叶生长,增加结荚数;对三类苗,应该重点加工施肥、松土,力争多开一些花,多结一些荚。全队根据他的建议,分别加工管理,结果一百一十多亩大豆都长得好。
许多生产队还严格执行评工记分制度,做到了包工必评工,评工必记工,定期公布,保证每个社员都能根据自己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得到合理的报酬。小伊公社千斤大队各生产队,实行划段包干,任务到组,责任到人,不论男女老少,不论干部和社员,都同工同酬,大大加强了社员田间管理的责任心,提高了农活质量。现在全大队的大豆,大部分消灭了草荒,而且无虫无菟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