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崔家峪山集一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26
第3版()
专栏:山东通讯

崔家峪山集一日
郝浩然 李宝玺
沂水县的崔家峪,是山东老根据地沂蒙山区传统集市之一。这里,虽然群山环绕,但有条沂(水)蒙(阴)公路横贯其间,交通比较方便。在历史上这里也是一个山货集散点,许多山区农副土特产品,通过这里流向四面八方。
今年以来,这个传统的山集日益活跃。7月26日这天,天刚蒙蒙亮,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担篓的,从四面八方向这里涌来。早饭时分,集市交易就开始了。成行成排的山果瓜菜,山柴山草,土产药材,鸡鸭羊兔,品种繁多的手工业品摆满集市,上市的商品品种达三千多种。这天,全集的交易额达到一万三千多元。
五光十色的山果市
在山果大量上市的季节,崔家峪集上最热闹的地方要算山果市了。许多赶集的人们卖了自己带来的农副产品,有的买些青脆的大甜瓜,有的称上二斤大的大红桃。大红桃是山桃中的上品;伏葵、大苹果也是山果中的名果。它们味道鲜美,还能久存远运,销到上海、青岛等地。在山果交易服务处,我们遇见王庄公社的社员张友清老大爷,他正在向国营商业部门出售自产的山果。他在自己房前屋后培植的七棵果子树,现在已经收下六百七十多斤果子,获得了二百多元的收入。
这天上市的山果有十七种,二百七十多担。
为买而卖
在市场最中心的大街上,分三段摆设着一个长长的杂货摊。货摊上,有锄、镰、锨、镢、圆筛、水车零件等生产资料;也有黑碗、铁锅、木勺、红糖、茶叶等生活用品;还有铁锁、门环、锯、锉、铁钉、羊毛梳等小家什。售货员乔树荣一面向赶集的人们宣传商品的质量、价格,一面忙着给买主称茶、拿碗、装油、包糖。崔家峪第三生产队社员武中友,卖了三斤杏核,买了一斤半红糖。龙宫峪的张大娘带来一早一晚编好的七十根熏蛟子的艾绳,卖出后买了做鞋用的布和麻,治虫的六六六药粉,还买了一把镰刀。崔家峪商店根据群众为买而卖的习惯,专门设置了这个长长的货摊。商店主任安寿田告诉我们,从去年秋季以来,他们就逢集摆摊,活跃了市场,又方便了群众,很受欢迎。
繁忙的服务业
在这个山集上逛逛,到处都能看到正在忙忙碌碌为市场服务的人。无论是理发、钉鞋,或是喝碗茶水,修修农具,都非常方便。龙口村社员夏修文,一早担着山果,走了十二里路。脚上的一双黑胶鞋坏了,来到集上,他看到公社修配厂的补鞋摊,就把胶鞋交给了补鞋工,只用一个多小时,花了二角五分钱,就把胶鞋补好了。在市场的西北角,公社农具修配厂六支红炉整天地为社员们忙碌。他们以修为主,又修又造。逢集活多,他们就合理安排时间,分别轻重缓急为社员修制农具和家具。这天上午,荆山头村的社员刘兴安,正在山上锄地,不小心断了锄钩,他来到这里,工人们立即放下手里的活,一个小时就把锄钩修好了。
市场的组织者
看看这个集市的布局,觉得很有条理。山草市、瓜果市、青菜市、家禽市、杂货摊、服务业,都有一定的地方,方便极了。
为了加强对集市的领导,当地商业部门、税务所、银行营业所、粮管所等有关单位组成了市场管理委员会。在一般情况下,逢集的前一天开一次会,分析市场贸易情况,总结检查市场管理中的经验和问题,及时设法解决。如前几天刚下过大雨,河里涨水了,影响原来“市口”的安排。市场管委会专门开会研究,重新作了布置,并在各“市口”张贴了路标和大字标语,使上市的人们能迅速找到要去的地方。今年春季,市场上缺乏苇笠和小农具,市场管委会一面派人到外地组织货源,一面将商业部门库存的五千多斤苇子拿出来安排当地手工业加工,满足群众需要。半年来,他们先后组织各行业为市场加工的筐、篓、席就有一万八千多件,土陶器两万四千多件,并组织红炉加工修配了四万五千多件小农具和小家具。(新华社)(附图片)
吴衍休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