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因地种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26
第7版()
专栏:工农论文选

因地种植
湖北光化县习家店公社社员 王才臣
因地种植,就是说种植农作物要符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要想做到因地种植,首先就要对各种各样的土地作周密的调查研究,弄清楚什么样的地适宜种什么样的作物,什么样的地不适宜种什么样的作物。有各种各样的土地:水田、旱地、坡地、平地、沙土地、黄土地、露墒地、窝墒地等等,各种不同的土地适宜种什么样的农作物是不相同的,例如,平地适宜种竹杆青麦;坡地适宜种豌豆。因地种植,换句话说,也就是要根据各种农作物生长的特性,来选择适宜于它们生长的土地。农作物的特性也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作物适宜于向阳地,有的作物适宜于冷浸地,有的作物适宜于沙土地,因此,什么样作物适宜种在什么样的土地上,什么样的作物不适宜于种在什么样的土地上,也要事先经过调查研究,弄个明白,才能做到因地种植。这就是说,要做到因地种植,一方面要摸清各种土地的自然特性,另一方面,要摸清各种农作物生长的特性,要把“脾气”相近的土地和农作物结合起来,才会长出好庄稼。一般地说,土地有好地和坏地之分,农作物有高产作物和低产作物之分,但是,所谓好地和坏地、高产作物和低产作物,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好地并不是种任何作物都能长出好庄稼,高产作物并不是种在任何土地上都能得到高产。油沙地是好地,但是种上不适合它的作物,仍然不能长出好庄稼。水稻是高产作物,但是把它种在水源、气候、土质等条件不适宜的土地上,也会变成低产作物,甚至根本不能生长。只要做到了因地种植,加上人们的努力劳动,不仅好地能够种得更好,高产作物能够获得更高的产量;而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是坏地也能长出好庄稼,低产作物也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只有因地种植,才能充分利用自然的有利条件。在我们还没有完全实现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以前,在我们还没有基本上控制大自然以前,对待大自然,一方面要坚持向大自然斗争:涝来排涝,旱来抗旱;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根据自然变化的规律,巧妙地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充分运用大自然的有利因素,尽可能地躲开灾害的袭击。所谓巧妙地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就是要因地种植。只有因地种植,才能更好地发挥“八字宪法”的效力。如白沙地适宜种豆子和其它小杂粮,高山地适宜种“九月寒”包谷,只有把这些作物安排在适宜它们生长的土地上,再去贯彻“八字宪法”,加工培育,才能收到预期的增产效果,否则,把适宜种这种作物的地种了别种作物,尽管措施再好,也是费力不讨好的。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因地种植是一切增产措施中最根本的增产措施,违背了因地种植,一切增产措施都会落空。
要做到因地种植要有一个过程。因为,要完全摸清每块土地和每种作物的“脾气”要有一个过程。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要有一个过程,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总是又有经验又有教训,经常总结经验教训,就能使我们逐步地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一块土地最适宜种哪种作物,一般地要经过几季甚至几年的摸索,才能搞得清楚;一种新品种适宜于哪一种土质,一般地也要经过几季甚至于几年的摸索,才能搞得清楚。因此,违背因地种植的事情是常有的。只要我们勇于实践,刻苦研究,勤于总结,任何土地和农作物的“脾气”总是可以摸清的。
要摸清各种土地和各种农作物的特性,一个重要的关键就是要向群众特别是老农请教。“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当地的群众特别是老农是富有实践知识的种地能手,最熟悉本乡本土的自然情况和作物特性。只有诚恳地虚心地向群众特别是老农请教,让群众当家作主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就能做到因地种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