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顺天致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26
第8版()
专栏:

顺天致性
王子野
有棉花,有织机,又有织工,要立即织出布来,是可以办到的。但是有文房四宝,又有识字的文人,要立即写出文章来,却不一定什么时候都能办得到,更不用说写诗。
说到写文章不容易,忽然想到一个故事:
过去科举时代有一士子进场应试,黎明进去,到日暮时还不出来,跟去的两个仆人在外面等得急了。
甲仆向乙仆说:作一篇文章不知多少字?
乙仆答说:想来不过五六百字。
甲仆说:五六百字难道肚中还没有,哪里用得着写这么一整天。
乙仆解释说:五六百字他肚子里当然有,只是凑起来不容易。
写文章无非是凑字,可是凑起来不容易,这的确道着了写文章的难处。
还不是所有的人对于写文章凑字这件事的难处都已充分理解,有的人似乎以为肚中有字就可立即写出文章,像有棉花就能织出布。于是推而论之,既然能加快速度织出布来,何以不能加快速度写出文章和作品呢?是不是还有点迷信?
凡事都得按照客观规律去办才会有成效,否则就会碰钉子,就要失败。《古文观止》上载有一篇柳宗元的著名寓言,叫做《种树郭槖驼传》,读起来很亲切,好像那是为我们写的。
长安丰乐乡有个郭槖驼,他很会种树,他种的树成活率大,并且树大叶茂,结果又早又多。因此那里的富人为种树观赏和商贩为种树谋生都争着欢迎他去。人家问他种树有什么秘诀,他回答说:“槖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用现在的说法就是要能遵照树木生长的客观规律去种植。他摸到了植木之性是:“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介绍了自己的经验之后,又批评了那些违反客观规律种树的人说:“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雠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两种种树法,其成败关键就在于能否遵守客观规律,因势利导。种树要种好尚且这么困难,谈到写文章和文艺创作谁都知道这是精神劳动的领域,应当说是更复杂的工作,不懂艺术规律总是不行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