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别有风格的《调寇》——谈天津市曲艺演出团的节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26
第8版()
专栏:

别有风格的《调寇》
——谈天津市曲艺演出团的节目
陶钝
《调寇》是西河大鼓《杨家将》的一部分。故事是杨延昭告御状,告潘仁美谋害他父亲杨继业,锁拿到京师问罪。一边是元戎,一边是名将;一边是皇帝的丈人,一边是八千岁的亲戚。非清官不敢断此案,非清官也不能断此案,所以轮到以清官闻名的七品县令寇准身上;调寇准来京审问潘仁美。
京剧的《调寇》除了描写寇准奉调进京,待漏上朝还不知道调他来做什么,所以满脸狐疑以外,着重地描写了潘妃和八千岁为了自己所向的一边赢官司拉拢寇准。潘妃用金银财宝来贿赂他,要他偏向潘洪。八千岁不用贿赂而用特殊的礼遇——牵马送行来笼络他,要他偏向杨家。一家用利,一家用名,都是不正当的手段,寇准还是秉公而断。用这种手法突出他确实是个清官。
西河大鼓的《调寇》,从钦差太监崔进忠到峡口县调寇准开始,就着力地描写这个清官。在钦差眼中,峡口县衙门冷落不堪;大门只有一扇,供案上尘土积得半寸厚,堂鼓上罩满了蜘蛛网,使钦差怀疑衙门里是不是还有人。正在这时又来了一个卖瓜子的,钦差询问,原来这个卖瓜子的是“三班”的二头;他说出了寇县令住在衙门后边,只有一个小书童作伴,连太太都赡养不过来,送回娘家去了。正在这时又来了一个拾粪的,这是“三班”的总头,这才开始办公事。寇准的形象怎么样呢?纱帽没有翅,袍服尽是补钉,玉带用麻线缠绑着,朝靴快要掉底了。寇准的书房里呢?门上挂着破草帘子,一张桌子三条腿,有一条是用砖块垫起来的。一条板凳两条腿,把一头插在墙窟窿里才能坐人。泡茶没有茶叶,倒水没有钱。可是寇准本人却是白面长须,二目有神,一望而知是一个有才能有头脑的人。对于这一形象的描绘,使人相信他能问清潘杨两家的官司。在艺术上和京剧各有千秋。
西河大鼓《调寇》所描写的峡口县衙门不像是一个县衙门,倒像是一个贫农家庭的光景。把一个县衙门描写成贫农家庭,这不能不说是很别致。问题在于为什么这样描写。有人说,说书人没进过县衙门,没有见过骄侈淫佚的贪官生活,对于两袖清风的清官也不了解,所以描写成这个样子。我想原因并不在此。西河大鼓虽然是产生在农村,西河大鼓演员虽然多数是来自农村的艺人,但是要直接间接了解一个县衙门的光景并不是办不到的事。他们不是不可能描写一个清官的真实的生活,即使描写出那种生活来也不符合农民的理想。如今,农民理想中的清官,借西河大鼓艺人之口说出来了。农民最怕打官司,有句常说的话是“屈死了别告状”。但是官府没有打官司的就抓不到钱。在旧社会农民的官司有很多是官府制造出来的。制造出官司来,贪赃害民。清官不制造官司,有了打官司的,很快处理,所以作到没有打官司的。农民打官司最怕衙役,所以《调寇》中县官自己接状,传了打官司的来先问衙役有没有勒索。这都是农民的理想和愿望。他们看到县官穷成峡口县的寇准那样,他们才相信这个官真是不要钱,才真是清官。
最近,有一位同志到河北省束鹿县一个民间曲艺队去作调查研究工作,据初步的调查,束鹿县曲艺队演出的最主要的节目是《杨家将》,从告御状开始。《杨家将》在河北省特别受欢迎的原因,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北宋时代宋、辽的战争主要的地区是今天的河北省,这从河北省存在着很多杨家将故事的古迹,可以证明。但是,对于“从告御状开始”我们就不能理解。听了西河大鼓的《调寇》之后我们有些体会了。在旧社会,农民是盼望着有清官,盼着有像寇准这样的清官的。农民爱听这样的故事,曲艺艺人就给他们说这样的故事。艺人千百遍地说,他们就千百遍地听。
曲艺是说唱艺术,一个人说一个样,一个人唱一个腔。说《杨家将》的艺人何止百数,但是没有相同的。《调寇》是艳桂蓉同志为了适应短书联合演出整理的。原来说一个晚上,现在缩到二十六分钟。有许多曲折的生活内容被删节了。当作长篇大书来说,噱头原来还多些。我们也听到过其他艺人说《调寇》,例如马连登的《调寇》和艳桂蓉就有所同异。总之,《杨家将》(岂止杨家将)的传统书词是多种多样的,是非常丰富的,还有待于我们继续发掘,继续整理。将来会出现更使人满意的《调寇》,也会出现更使人满意的《杨家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