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夜宿瓦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27
第2版()
专栏:云南通讯

夜宿瓦窑
本报记者 黄昌禄
汽车过了澜沧江,太阳已经落山。沿江两岸,云岭山脉和怒山山脉的层林,逐渐模糊暗淡下来。当汽车继续沿着澜沧江岸前进时,今晚的食宿问题,很自然地成了全车的议论中心。
“老师傅,今天夜里歇在哪点?”一个抱着孩子的青年妇女,用昆明话问前面的司机。司机正在聚精会神地换排挡,没工夫答她的话。
“歇瓦窑!”坐在她身后的一个穿黄色干部服的中年男子抢着回答。听他的口气满有把握,看来是经常跑这一路的。
“瓦窑,该吃得上一顿好饭?”又有人发问。
“嗨!说起瓦窑的国营食堂,不是我吹牛,保管你们都满意。”那中年男子怕人家不相信,便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这条路,我一年不跑十来八回,也要跑个三五几回。每回过瓦窑,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样。饭菜好吃就不用说啦,招待员那股子热情劲儿,简直使你过意不去。有时候上了车,还把开水送到你的嘴边哩!”
“这话一点不假。”一个解放军军官接过嘴来:“有一次我坐车从保山出来,时候还早,本来是可以赶到瓦窑前面一个地方去休息的。可是许多人都要求司机把车子停在瓦窑,愿意在那里休息吃饭。”
“别看这饭店开在山坳坳里,人家还是全国红旗,上过北京哪!”又一个人插进来说。
你一言,我一语,把车上的人都说得活跃起来。
“老师傅,今天就歇在瓦窑吧!”这几乎是全车旅客的共同声音。
在暮色苍茫中,汽车驶进了一个狭长的山谷,一条清可见底的小河从山谷中流过,河岸散布着几十间高矮不齐的房屋。我们的汽车停在这座山村的街头,迎面是一所人字形的两层楼房。挂着“国营瓦窑食堂”六个大字招牌。
旅客们下车后的第一件事,自然是去找一家旅馆住。但我刚跨下车几步,从食堂里面走出来一位系着白色围裙的女同志,笑容可掬地招呼说:“同志,你们肚子饿了,先到食堂吃饭吧。住的地方不要耽心,吃完饭就领你们去。”
我随着这位女同志走进了食堂。两盏汽灯把屋内照得通明,几十张擦洗得干干净净的黑漆桌子在汽灯下闪闪发光,给人以一种清爽舒适的感觉。我找了靠右边的一张桌子坐下,马上有一位女服务员送来一杯热茶:“同志,今天从哪里来?”
“下关。”和我坐在同桌的一位戴眼镜的旅客回答她。
“你们辛苦了。请喝杯茶,等一小下就送菜饭来。”
虽说肚子确实饿了,但一杯热茶下肚,精神顿时振作起来。四处望了一望,靠右边这十几张桌子,大都坐了人。几个身系白围裙的女服务员像穿花蝴蝶似的在顾客中端茶送水,问这问那。
坐在我隔壁一桌的是个农村装扮的妇女,怀里抱着小孩,低着头,身子靠在墙上。一个服务员连忙走过去问她:“大嫂,你有点不舒服?”
“嗯,头昏,想吐。”这妇女无精打采地回答。
服务员从她手中接过了小孩,帮她抱着,又去拿了毛巾和热水来,安慰她说:“洗个脸,休息一下就好了。”
看着这一幕情景,不禁忘记了自己正在旅途,而仿佛置身于一个和睦的家庭中……。
“同志,你们是合在一块吃,还是分开吃?”那个女服务员的和蔼面孔又出现在我的面前。她怕我们不懂得她的用意,接着解释道:“是这样,你们愿意合在一块吃,好配不同的菜。”
同桌那位戴眼镜的旅客回答她:“我们不是一起的。”
“没关系,你们喜欢单独吃也行。就给你们一人来个拼盘,各样菜都配上一点,好不好?”
我们当然没有意见。
一钵热气腾腾的大米饭和一大盘菜端来了。菜盘里盛着三样菜。虽然大部分是素菜,但味道炒得不错。我吃完一盘菜,还想吃,又买了一盘。但同桌那位戴眼镜的旅客大概身体差胃口不好,饭钵里的饭只舀出了一半,吃完以后,便停下筷子来。他有点难为情地告诉服务员:“这饭,我吃不了啦,可不可以……”
“不要紧,买多了可以退。”服务员看了看饭钵里没吃的饭,马上把多的钱退给他。
等我吃完饭,擦了脸,漱了口,服务员把一本意见簿送到我面前:“同志,请提提意见。”
“意见?”
服务员诚恳地说:“我们这里来往的旅客多,工作中一定有不少缺点,希望不客气地提意见,帮助我们改进工作。”
对于这样的饭菜,这样的服务态度,这样的工作作风,我能提出什么意见呢?我翻开意见簿,只见密密麻麻地写了大半本,提意见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有工人、机关干部、解放军军官、地质勘探队队员、汽车司机,还有远道从国外归来的华侨。字里行间,几乎找不到批评的语句。
我以前就听到过不少关于瓦窑食堂的故事。有一次,两辆货车在离瓦窑十八公里的猴子岩发生了事故,阻住了一辆客车和十多辆货车。许多旅客到下午两点钟还没有吃上午饭。这消息传到瓦窑食堂以后,大师傅立即炒菜,服务员马上找来箩筐和扁担,把菜饭、开水挑着送去。旅客们吃到她们送来的饭菜,都很感动。瓦窑食堂还附设了一个旅舍。服务员怕粗心的旅客夜里着凉,半夜里还去给旅客盖一两次被子。由于食堂热心为旅客服务,处处替旅客着想,旅客也关心食堂,支持食堂。有的汽车司机从县城给食堂带来用具和副食品,有的帮助食堂捎带燃料;附近的农民也把从山上打到的野味,河里捕的鱼,地里种的菜,尽先卖给食堂……。
当我被带到食堂附设的旅舍时,夜色已深。山村的旅舍陈设虽然简朴,但收拾得很干净。透过明亮的玻璃窗,可以望见村里的点点灯火。环境安静而舒适。
同屋的旅客很快便进入了梦乡,我却久久不能成寐。不是因为睡的地方不好,而是心里有些事情在翻腾。我回想了从昆明出来的三天旅程中,经过了不少的食堂和旅店,有的办得令人十分满意,像瓦窑食堂;但有的却办得差些。为什么有的食堂、旅舍不能办得像瓦窑食堂这样好呢?当然,应该承认每个食堂的具体条件不会完全相同,在物质条件方面不可能强求一致;但有一点是大家都做得到的,这就是服务态度好。而服务态度的好坏,是衡量服务性行业工作质量的主要标志之一。常言道:“话说得好,喝水也是甜的。”相反,即使物质条件再好,但服务态度差,人家也会感到不愉快。一个人总不能一辈子不出门吧,包括在服务性行业工作的同志,恐怕也不例外。出门就得乘车坐船,肚子饿了要进饭店,晚上要住旅馆。如果在这些方面,你得到的都是热情亲切的接待,你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呢?你定会感到同志间的关怀和温暖。这将会鼓舞你更加愉快和精力饱满地从事自己的工作。愿服务行业的同志们,都能设身处地想一想,把工作做得像瓦窑食堂一样让人满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