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苏州的碑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27
第6版()
专栏:文物小品

苏州的碑刻
范烟桥
碑刻是中国特有的一朵艺术之花。经过石工运用熟练的技巧,将书法家的手迹,绘画家的画稿,依照原样雕琢在石碑上,长期保存下来。在印刷术、摄影术未曾发明以前,这对保存文化遗产起了很大的作用。
苏州的碑刻,虽然没有远古遗物,但散在各处的唐宋以来的碑刻,数量很多。这些碑刻内容丰富,是研究历代文史艺术的宝贵资料。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黄裳所绘制的天文图,地理图,帝皇绍运图,至今完好地保存在孔庙里。天文图显示了天体、地体、南极、北极、赤道、白道、黄道、经星、纬星、天汉、十二辰、十三分野的轨辙。在没有测量仪器的十三世纪,凭着文字记载和目力观察,而能有此粗具基础的天体测绘,是难能可贵的。不知出自何人手笔的平江图,把苏州这座古城的街坊、河道的规模,了如指掌地展示出来,成为后来苏州地图的祖本,从而看到苏州的市政建设,很早已有了科学的规划。这些碑刻,已由国务院公布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兀立在灵岩山麓的韩世忠墓碑,是全国罕见的巨大碑刻。碑身高二丈六尺七寸,宋孝宗所题的“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十个大字,每字一尺二寸的直径,赵雄撰文有一万三千九百多字,列举这位民族英雄一生的事迹,联想到安国夫人梁红玉金山助战的出色故事和传说,更觉得这个大碑和他们的伟大精神是十分相称的。
在沧浪亭有五百六十九个名贤画像刻石,是清道光时顾湘舟根据苏州地方文献,评定了春秋以来一直到清代中叶的历史人物,经过许多岁月,从书籍、谱牒以及各种绘画,钩摹了他们的画像。从不同人物的不同形态衣冠,看到不同的精神面貌。大体上,苏州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各方面应当列举的历史人物都陈列在这里。不过,由于当时历史观点的限制,对劳动人民的创造、发明,没有应有的重视。
还有表彰正义人士的“人帖”,摹刻了二十人的诗文、书信,使人从文字中想见他们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更有教育意义。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代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明代人文征明曾把这首诗写成诗碑,可惜已经毁了。清代人俞樾所写的诗碑,现在还完整地保存着。这首诗在苏州几乎妇孺皆知,可见影响之大了。
近年来,有关资本主义萌芽的许多碑刻已经引起许多人的注意。的确,这方面的碑刻是很多的。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的禁止“叫歇”(罢工),道光二年(1822年)禁止借词倡众停工或将货具经纬私行侵蚀,都是对苏州丝织工人的压制,显然看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关系,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劳资双方的矛盾已很尖锐。联系到山塘上的“葛将军”墓碑,更能说明当时葛成领导的丝织工人和群众的抗税运动,在苏州有着重要意义。而且清代对踹工以及其他手工业的压制,也是严重的,我们从一百二十多个“公所”的碑刻,可以看到禁止罢工,限制工价,以及资本家为了保护阶级利益以“同行公议”的方式,把剥削成为“合法化”。最突出的是有了资本家组合的“霞章公所”以外,还有工人组合的“纶章公所”,这样形成劳资对立的组织,其他行业是没有的。
苏州的园林,有不少丛帖碑刻,成为回廊通路墙壁间的绝妙点缀。以留园、怡园、拙政园为多,保存了唐宋元明清各代文人、书家的文字和手迹,都是历来收藏家辛勤搜罗而石工精细摹刻的成就。(附图片)
俞?书写的诗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