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阅读
  • 0回复

为了合农民的心——上海工商协作访问农村改进胶鞋质量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29
第3版()
专栏:上海通讯

为了合农民的心
——上海工商协作访问农村改进胶鞋质量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 张家炽 周永康
牛车棚里的调查会
7月27日下午,伏天的骄阳直晒得松江县城北公社田野里的农作物叶子都搭拉下来。在田头的一个牛车棚里,五六个农民正在喝茶休息。这时,远处走来两个身挂背包的人。他俩走进牛车棚就打开背包,掏出一双双崭新的胶鞋,向这些农民招呼起来。
原来这两个人是上海百货采购供应站胶鞋科的干部。他们为了协助工厂设计农民喜爱的新胶鞋,今天特地从上海搭火车到松江来征求农民的意见。他们随身带着长球鞋、短球鞋、解放鞋、力士鞋和元宝靴等五种主要胶鞋,有老样儿的产品,也有根据上次下乡调查后改进的新产品。今天,它们都要在农民的脚上试一试,经受一次考验。
公社的社员们知道了他们的来历,都非常感动,一个个自告奋勇,轮流试穿,并且当场就议论起来。“这种长球鞋好是好,就是有点轧脚痛。”“这鞋子底太薄了,挑起粪来踏着石子不舒服。”……人们有赞赏,有批评,有建议,意见既具体,又亲切。两个访问者一面听意见,一面仔细地观察和分析。他们发现农民的脚型有很多特点,研究这些特点,正是工厂为农民设计鞋子最重要的根据。譬如农民由于经常赤脚在田间劳动,一般的脚短而宽,背较厚,脚底平坦,着力面大。大孚厂新设计的解放鞋头宽、背厚、鞋底放平放宽,没有凹凸,正适合农民的脚型,因此试穿的人众口一致地说好。而大新橡胶厂的一种短球鞋,没有考虑这个特点,头部窄窄的,腰细细的,农民的脚却穿不进去。两个人就这样一面看一面听,搜集了好多改进胶鞋生产的好意见。
听到意见以后
百货站下乡调查的干部回来后,就和上海市橡胶工业公司一起开了个会,把农民们提的意见一条一条反映给各家橡胶厂。其实,在这以前,橡胶工业公司也曾在今年上半年组织各厂干部访问过农民,有些胶鞋已经作了一些试验性的改进。这次,他们听到百货站所讲的情况和他们听到的农民的要求完全一致,就肯定前些时候的改进完全对头,于是各厂进一步行动起来了。大孚橡胶厂便是其中的一个。
大孚厂生产的解放鞋,过去一直畅销农村。这种胶鞋很适合农民劳动时穿着,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像鞋周围的一条沿条,直接和鞋面布粘在一起,农民常常要挑些重东西,走路时脚的动作很快很重,穿上这种鞋一折一放,两边就容易折断。前些时候,他们在农村听到这个反映后,就作了改进,在外边沿条的里面,加上一层薄薄的里沿条。这条里沿条夹在外沿条和鞋面布之间,就起了一种缓冲作用,等于把外面的沿条边放长,使边口有了一个斜势,从厚到薄,鞋子就不那末容易折断了。这次听到百货站也反映了这个情况,他们就决定把这项改进用于大量生产。
改进胶鞋质量的办法一个个想出来了。厂里排了一个计划,确定8月11日开始大量生产新规格的解放鞋。不料,在9日那天试制出来的第一批一百双改进后的胶鞋,鞋底又发生了膨胀的问题。如果粗看,很难发现这个毛病。细细一看,才能看出胶鞋四周的沿条被鞋底胀薄了,穿久了这部分就会先坏。这时,厂长马上作出决定:推迟投入大量生产。在一次专门讨论这个问题的会议上,几个领导干部都说:农民提的意见,我们知道了,就应该改;农民没有提的缺点,我们自己发现了,更应该改。因为鞋子还没有出厂,就可以使农民少受损失。决定作出以后,接着又连续试验几天,终于找到了鞋底发胀的原因。这样从15日起,质量很好的解放鞋就大批地生产出来了。
在同一个目标下
在各家胶鞋厂忙于改进产品规格、提高产品质量的日子里,许多配合胶鞋厂的工厂也接到大批任务,一起行动起来了。专做钢模的上海橡胶模型厂和专做鞋楦的民生橡胶厂,就这样跟着忙碌起来了。
橡胶模型厂是上海唯一的一家橡胶钢模厂,几年来一直是这样:哪家橡胶厂要改进产品规格,就要向他们要钢模。但是这一次,好几家工厂一齐动手改进鞋底的花纹,就弄得这个平时就不空的工厂忙上加忙。刻钢模是一种很细致的工作,目前还没有办法用机器。可是,在为了给农民制造更多更好的胶鞋这一共同的目标下,这个厂的职工们仍然在看来似乎很难提高效率的滚筒上,找到了一些可以提高刻模速度的办法。有的人把原来一次只能刻九粒到十二粒花格的冲头,改为一次能刻十八粒到二十粒;有的人改进了花纹的斜度,不但提高了刻模效率,而且将来还可以帮助橡胶厂改进花纹歪倒的缺点。职工们不断革新技术,效率提高了。刻新式解放鞋底的滚筒,人工本来和老式的差不多,但现在却从过去的十八工减少到十二工。这样就使许多橡胶厂提前拿到了新滚筒。
在民生橡胶厂的鞋楦车间里,则是另一番景象。鼓风机吹得熔炉喷着熊熊的火焰,工人们挥着汗水,把熔化了的铝水浇到砂箱里,立刻就变成一双晶莹发亮的鞋楦。胶鞋厂为农民制造新式的胶鞋,使这家工厂接到了两个月内生产三万双新鞋楦的繁重任务。按照这个任务,每天产量必须达到六百双,但当时的实际产量只有四百五十双。天气很热,翻砂间的温度更高,鞋楦必须在这样的高温下用铝水一只只地浇出来。领导上决定在原有十只炉子以外,再增加四只炉子,从其他车间抽调十六个人来支援。上级公司也从其他橡胶厂调来了几个技工。但新人新炉子,一下子还上不了马,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8月15日,厂长召开了老工人座谈会,决定和老工人商量。老工人一合计,拍拍胸脯就把任务承担下来了。开会当天产量还只有四百七十一双,16日就达到五百七十二双,17日五百九十一双,18日达到六百二十二双。原来准备的四只新炉子还没有上马,浇铸鞋楦的日产量就达到六百双以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