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9-01
第8版()
专栏:读书随笔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辛田
鲁迅先生曾经教导青年人要有“锲而不舍”的“韧”的战斗精神,他的光辉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楷模。这个“锲而不舍”的成语,最初出于荀子的《劝学篇》。
《劝学篇》畅论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中词采最华美,形象性比喻最丰富的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的一段文字。从来选《荀子》文章的人,都把它收入选本里。这段文字可以把它独立看成是一篇形象生动、情词并茂的动物寓言诗,如果把它和《伊索寓言》里最美妙的篇章相比,我看也并不逊色。它虽然是两千多年前的作品,但到今天仍然焕发着思想的光辉,我们可以从中吸取许多有益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的智慧。
这一段文字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作为中心思想,树立起一个对立面,用一连串的一正一反的形象性比喻,来说明做学问的道理。他突出了两个论点,一是“积”,二是“专”。
先说“积”。知识,无论是生产斗争的知识和阶级斗争的知识,都是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学问也是一步深一步地做起来的。荀子把这种积累过程生动地比之为“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积累过程是一个由小而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撮两撮的土,不会产生云蒸霞蔚的景象,一点两点的水珠,不会养活一尾小鱼。但是,把土积成层峦叠嶂,风雨就由此而兴,把水积成深渊大泽,蛟龙就从此中出没。这是积累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所出现的伟大的质的变化。而相反的,“不积蹞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就教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或者做学问,都要脚踏实地,稳步前进。教我们不要拒绝任何小事情,因为大事情正是由小事情积累起来的。荀子还怕道理说得不深不透,他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积”的重要性:麒骥是骏马,能日行千里,但是它每一次奔跃,都不会超过十步。驽马是劣马,它走路虽然迟缓,但如果它坚持不懈地走十天,也可达千里之远。这就证明最聪明的人和最拙笨的人之间,能力不会相差太远。他们能否走到目的地,就看他们有没有再接再厉的战斗精神,这就是“积”的积极意义。
再是“专”,那是指全神贯注,用心专一。他举蚯蚓为例。蚯蚓是先天条件较差的动物,它既无“爪牙之利”,也无“筋骨之强”,而它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大自然索取生活的养料,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坚持不懈的努力。相反的,蟹是先天禀赋较好的动物,有八足二螯,但为什么还要寄人篱下,“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呢,因为它用心躁,不专一,不好好劳动,只靠别人的劳动成果过活。同样的道理,螣蛇(龙的一种)无足而能飞,并能兴云雾而遨游,就因为它能专一,尽量发挥它的特长。与之相反的是梧鼠,多能而不专一:它有五种技能,但每一种都学不到家。人们说它能飞不能上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样样都懂一点,浅尝辄止,所以虽有五技而穷。荀子为了加强他的论据,他引《诗经:曹风鸤鸠》篇作证。鸤鸠是一种鸟,它养育七个小鸟,早晨从树上移下来让它们就食,暮时又移上去让它们栖息,天天如此,从不间断,用心是这样的专一,所以获得诗人的赞美。
荀子在作了这些精辟的比喻之后,最后得到这样的结论:“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冥冥惛惛都是专默精诚的意思)。研究任何一门学问,从事任何一种工作,如果要获得一定的成就,都必须全心全意,精诚专一。这是荀子总结了前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经验所得到的结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