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谈戏说“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9-02
第8版()
专栏:

谈戏说“点”
卫德滋
最近看了京剧《借东风》,戏是熟戏,看过之后,却有些新的体会。
剧中有这样一折:庞统献了“连环计”之后,别过曹操,来到江边,正要下船返回江南,却被徐庶一把扯住说:“黄盖用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你又来献连环计,只怕烧不尽绝!你们这些计策,只好瞒曹操,却瞒我不得。”原来徐庶并不是真要破他的计策,而是特来请教自己脱身之术的。庞统只是点了他这么一句:“曹操兴兵南下,他所忧的是什么呢?”徐庶立即恍然大悟,回去暗布谣言,说西凉韩遂、马腾杀夺许都而来。曹操果然大惊。徐庶趁此,讨了把守散关的差事,从容脱身而去。
这一折的故事和《三国演义》原文大体相同,只有一处小的改动。《三国演义》原作:“统去徐庶耳边略说数句,庶大喜,拜谢。”京剧则改为庞统只是点了那么一句,徐庶就恍然大悟了。
这一改实在是高明得很。粗粗看去,庞统只是轻描淡写、毫不费力地一点而已,可是细细想来,决不是如此简单!如果他不是对曹操的情势了若指掌,怎么能够“点”出这么一下子呢?如果他不是对徐庶的才智了然于心,又怎么会采取如此轻巧的“点”法呢?可见他是既掌握了全面的情况,又分析了种种的矛盾,更了解了所“点”的对象,然后,才能这么从容不迫地“点”一下,“点”得千妥万当,恰到好处。
记得以前看过的戏中,有一位“点状元”的魁星老爷,一只手抓着支大笔,另一只手捏着个方斗,踩着锣鼓点子,昂然而出。他四处巡行,满台奔走,一面又这里指指,那里点点,神情庄重严肃,动作有板有眼,颇给人一些“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印象。乍一看之下,也能使人产生几分敬意。可是只要熟悉了他那指手划脚的一套,却觉得他可笑而又可厌了。因为他照例是那么一本正经地“点”着,而且总是那样刻板、单调,虽然他摇头摆尾地“点”个不已,却很难看出他究竟“点”中了什么没有。似乎魁星的任务只是“点”而已矣,至于“点”中与否,效果如何,那是与他毫不相干的。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各种不同的“点”法。
我们有不少同志,像庞统那样洞悉情况,掌握矛盾,了解对象,他们有时只是轻轻地一“点”,真有“点铁成金”之功,“金针点穴”之效,“画龙点睛”之妙。
可是也有一些人,像魁星老爷一样,不问情况,不看对象,乱“点”一气。这是“瞎子点灯”,白费物力,徒劳人工。
这真是:要“点”人人会“点”,不过功效不同!
要想收“点石成金”之功,见“金针点穴”之效,得“画龙点睛”之妙,是不容易的,必须事先经受一番真锻炼,下过一番苦功夫。而魁星式的点法,却并不需要花费什么大气力。然而,这类“点”法是害人也害己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