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修水利制服旱灾 想办法找增产门路 江平大队因地制宜多种争多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9-07
第2版()
专栏:

修水利制服旱灾 想办法找增产门路
江平大队因地制宜多种争多收
本报南宁6日电 广西东兰县武篆公社江平大队,在秋季生产中,积极扩大中晚秋作物的播种面积。全大队的八百多亩水田,在收了早玉米以后,全部插上了中稻;在收摘了中玉米的二百多亩旱地里,又种上了秋红薯和晚玉米。往年不种的零星河边水淹地,都被改成水田,插上了水稻。全大队有土的山坡地,大都开垦出来,种上了旱地作物。这样,全大队仅水稻和旱地杂粮作物的种植面积,就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二百二十亩,为秋季增产创造了条件。
这里是石山峡谷地带,土层浅,渗漏快,旱灾是这里发展生产的大敌。今年这个大队在严重干旱情况下扩大了播种面积,是和公社化以来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分不开的。从1958年以后,这个大队就依靠集体力量在拉甲河上游,修建了一座水坝,又在沿河两岸开凿了长达二十里的两条干渠,河水通过渠道,源源流入农田,全大队十三个生产队的八百多亩望天田全部得到了灌溉。
这里的田和地在公社化以前都是一年一熟。以水田为例,过去在插中稻前近半年的时间,田都白白的空闲过去。人们曾想增种一季玉米,但是因为躲不过每年一度的洪水侵袭,因而无法充分利用这些土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队的干部根据几年来的雨量情况,考察了本地洪水来临的时间和规律,发现只要采用本地九十天成熟的早熟玉米品种,提早在立春前十天种下,就可在洪水来临之前收获,同时并不影响中稻插秧。在1960年,全大队曾经根据当地的气候变化规律,试种了五百多亩早玉米,结果在洪水前就收获了,总产量达九万七千多斤。从此水田便由一熟变成了二熟。经过试验,他们又把只种一季中玉米的地,改变为种中玉米和红薯两季。并且采用起垅深沟的种植方法,使红薯的产量比当地过去零星种植的“千年薯”提高了几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