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毛主席的队伍三上井冈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9-07
第4版()
专栏:

毛主席的队伍三上井冈山
南昌某军事学校通讯组
不久以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昌某军事学校的教员和学员们,沿着当年毛主席和红军走过的道路,到革命摇篮井冈山进行了一次很有意义的政治、军事野营。在一个半月的野营生活中,他们行军一千五百里,深深感受到井冈山地区的人民热爱共产党、热爱毛主席、热爱人民军队的深厚情谊;他们也学习红军热爱人民的优良传统,尽量为井冈山地区人民多做一些好事。军民之间出现了许多亲密关怀,互相支援,互相教育的生动故事。
井冈山人民把这次部队野营说成是“毛主席的队伍三上井冈山”。他们说,第一次是三十多年前毛主席亲率秋收起义的队伍上山建立根据地;第二次是十多年前解放军南下重新解放井冈山,活捉了国民党匪首肖家璧。这次部队又来井冈山学习革命传统,好比亲人来“探家”一样,一定要好好表表井冈山人民的心。部队每到一地,许多群众纷纷自动扫房搭床,迎接亲人回家住。有的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当战士睡觉了,还要到床边来看看他们是否睡得香甜。一天午夜,部队从大陇出发,沿着当年毛主席挑粮进山的小道翻越黄洋界。正走之间,忽然从后面传来一阵“走错路了”的喊声。一位老人披着上衣赤着脚气喘吁吁地从后面赶来。他一见部队首长就说:“同志,走错路啦,你们不是要过黄洋界吗,再往前走,就到湖南茶陵地界啦,快快转来!”说着,他就自动为部队带路。他告诉战士们,三十年前他就是桥林乡的暴动队员,常给红军带路奔茶陵,过酃县。解放后好多年没见着队伍了,真想的慌。这次听说部队要来,他实在高兴,夜晚常从窗户口望着大路。这晚看到部队一过桥就走差了道,他披着上衣就撵了出来。教员和学员们被老人这种主动关心部队的精神感动了,连声向老人道谢。老人爽朗的笑了起来。他说:“哈哈,谢什么,给红军带路要谢,那谢字得用箩来装了!”
还有一次,部队住在大井。大井人民记得红军爱吃辣椒,便采摘一些新鲜辣椒送到部队伙房,不准事务长过称,也不要钱。有一位五十多岁的邹大娘,特地从毛主席第一次向红军宣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地方——荆竹山,翻越两座大山,徒步二十五里来到大井看望子弟兵,邀请子弟兵到荆竹山作客。她说:“毛委员在这里的时候,红军只要过我荆竹山,不住也要进屋喝碗茶。”
井冈山年长的一辈把他们对红军的深情传给了子孙。茨坪井冈山小学的孩子们,听说解放军叔叔来了,为了表达对解放军叔叔的敬爱,他们抬着竹箩爬到离学校十多里的大山上,采集杨梅。他们把最大最红的杨梅摘下来,轻轻放到竹箩里,回到学校后又用冷开水洗净,敲锣打鼓送到营房里来。要解放军叔叔们给他们讲故事,和他们一道吃杨梅。教员和学员们也给他们送了许多图书。
井冈山人民热爱人民军队的深厚感情,使军事学校的教员和学员们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大家都说,“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军民关系就像鱼和水”,这些话,到了井冈山仿佛有了更新更深的领会。他们也以红军为榜样,广泛地开展群众工作。他们除了帮助群众担水、扫地和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外,还千方百计为亲人们多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有一次,一中队副指导员在参观时,瞧见一位老大娘的鹅棚烂了,他就牢记在心上,一天下课后,他就领着一个班的同志搬砖、合泥、找树皮,给这位老大娘盖了一座新鹅舍。在大井时,学员们发现生产队的红薯地还有两亩多没有插完,就连夜在月光下帮助他们插完。野营快要结束的时候,教员和学员们还完成了一项光荣的任务:为拔海一千四百米的桐木岭修了一条公路,从山脚一直修到山顶。桐木岭山势险峻,是井冈山著名的五大哨口之一。当年红军在此曾粉碎了白匪多次进攻。解放以后,中外来宾常来这里参观、访问。修路时,教员学员们热情昂扬。他们冒雨挥镐破土,经过八天的辛勤劳动就修成了。为了纪念“毛主席的队伍三上井冈山”,当地人民建议把这条公路命名为“解放军路”。
(新华社)(附图片)
徐启雄 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