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关于庄子哲学思想的讨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9-07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关于庄子哲学思想的讨论
最近《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第四期和8月25日光明日报先后发表了冯友兰的《三论庄子》和任继愈的《庄子探源之二》的文章,继续探讨庄子的哲学思想。
冯友兰在对关锋所说“庄子哲学体系的骨架是这样一个三段式:‘有待’——‘无己’——‘无待’”提出不同意见。他主张改为四段式:有待——无己——无待——有待,认为这样更符合庄子哲学体系。其次,关于庄子所说的“无待”的解释,他也不同意关锋所说的“作为宇宙本质即主宰(庄子称为‘真宰’)的‘无待’的绝对,即是老子的‘道’、绝对精神”的意见,认为这跟庄子的主要思想是不符合的,对于“无待”的这样了解,必然不能够把庄子所说的“无待”与他所说的“无己”之间的内在的逻辑联系,完全揭露出来。冯友兰认为庄子的道,就是“全”。“道”是一切事物的“全”。可是这个“全”,就是无事物,因为一有事物,它就是偏而不全了。道不但不能是有而且也不能是无,因为有了无也还是有,所以道只能是“无无”。这是比一般更虚无的虚无主义。这样的道,也就是一个混沌。这个混沌,并不像有些唯物主义者所说的尚未分化的“元气”,而是一种主观的意境和逻辑的虚构。他认为,这种混沌的意义只能是唯心主义的。
关于庄子的认识论,冯友兰认为庄子的关于“道”的性质,决定了他在认识论上的不可知论和相对主义。他说庄子认为道不是用知识所可能知道的。这并不是说道不可能知,而是说道不可能用一般的知识知道,必须否定一切知识,才能知“道”。这种所谓认识道,也就是与道同体。所谓与道同体,实际上就是在自己的思想中创造出来一个混沌的境界,在其中什么都没有,而自以为什么都有。这种与道同体,是用“无己”的方法得到的。
最后,冯友兰认为庄子哲学的特征就是精致的混世主义。其所以为精致,因为它有一套理论。“圣人”从“有待”在思想中绕了一个圈子,自以为同于“无待”,由此再来混世,再入于“有待”,就自己觉得所谓混世,就是“无待”的结果,因此他就“心安理得”地混下去了。
任继愈在《庄子探源之二》中,进一步阐述了他在今年《哲学研究》第二期发表的《庄子探源》的思想,坚持《后期庄学》出于汉初的看法,并且着重探讨了《天下篇》和庄周思想的关系以及它在研究庄周思想的史料价值。他认为:《天下篇》既不代表庄周本人的思想,也难说它代表“后期庄学”的思想。《天下篇》不是研究庄学很好的“证人”。任继愈认为《天下篇》既非庄周自著,也不像庄子学派的作品。因为《天下篇》的时代不能早于秦汉之际,《天下篇》对庄周的批评值得重视,不能从《天下篇》的文句中,论证出庄周内篇的“逍遥”、“齐物”的思想。
最后,任继愈认为:研究庄周哲学,荀子和司马迁提供的支点不宜忽视。他说,甄别《庄子》中真正代表庄周思想的篇章的标准,就是司马迁和荀子所提供的支点。凡是《庄子》中某些篇的基本思想和支点相符合的,归为一类;不相近的,抵忤的,再分别性质,另外处置。如果认为抨击儒墨,抗议剥削的思想是庄周的社会政治思想的基本方面,那末,和这些思想相反的就不能认为是庄周的思想。如果认为宣扬唯物主义自然观,天道无为的思想是庄周的思想的基本方面,那些神秘主义、不可知论的思想就不能认为是庄周的思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