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风暴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9-07
第8版()
专栏:沙漠考察队员日记

风暴中
吴正
愈往沙漠深处挺进,玉龙喀什河的河床也变得愈来愈窄;黄沙寂寂的大沙漠景色逐渐加浓,使人们意识到,现在已经进入了远离和田绿洲二百余里的沙漠腹地。
当西方高耸的沙山照着夕阳的时候,我们来到了玉龙喀什河流域最后一个垦荒造田的据点库吾鲁克——烽火公社垦区。这里是一片四周为黄沙环抱的河湾地带。不过,目下映入眼帘的:已不是昔日那种胡杨、红柳、芦苇丛生,野兽出没,怪鸟翱翔的荒沙野漠;却是一片迷人的锦绣大地,道道淙淙作响的渠水滋润着一块块茵绿的麦田,平直的沙土马路和一排排整齐的柳条编造的农舍,身着各色鲜艳服装的维族青年男女不时地唱起了优美动听的歌声。
经过路途一整天的颠簸,感到十分劳累,真想在清凉的渠流中洗个痛快,然后吃上一顿丰美的晚餐,好好休息一下。可是霎时风起沙舞,顷刻间,整个大地被包裹在一层黄蜡蜡的沙雾中。风暴自东北方向一阵紧一阵地袭来,狂风怒吼。就在这风沙弥漫的时刻,我们考察队风沙地貌组的组员,携带着风速表、风蚀测定标等仪器,迈入不见人影的沙雾中进行观察。手持风速表记录的风速显示着风力一时一刻地在增强,从每秒七点五米增到八点六、九点三、十点一……,七、八级风暴吹袭着高举风速表、顶着风在观察的考察队员的身体摇晃不定,要花很大的手劲才能使风速仪保持一定的平衡。可是仍然是坚持不了多久,就得由另一队员来替换;就这样互相轮换着一直工作到午夜,每个人的颈部,眼、鼻、嘴、耳都塞进了风沙,全身铺上一层薄薄的沙尘;衣服皱起的地方,脸上某些凹凸比较鲜明的眉尖、耳壳甚至堆起一个个小小的沙堆。
在风沙地貌组与风沙搏斗同时,其它的队员为了创造一个夜宿的环境,也正在同风沙苦战。我们扎营的四面通风的土房,这时也不时被涌进的风沙弄得人简直连眼睛也无法睁开。于是,大伙找来了苇席、毛毡、木料迎着风浪去堵窗户;当大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堵好这个,那个却又被一阵狂风把毛毡、木杆一起吹翻,就这样倒了再堵,往复奋战整整半个多小时才算勉强把窗户全部堵住。堵住了窗户,睡觉的一切总算全部安置妥当。这时大家才感到肚子里空虚,想起离吃早饭已有十二个小时,晚餐还没有吃哩!可是,现在外面风这么大,沙那么浓,怎能烧火做饭,只好马马虎虎喝点冷水,嚼块干粮就钻入被窝,蒙头睡觉了。
记得在去年4月里的一天,也像今天这样一个暖和的傍晚。经过一天紧张工作已经十分疲劳的考察队的大部分队员,回到了站上用膳时,水文地质组的四位同志因为今天工作量大没有做完,还留在离站十多公里的沙漠里挖试坑没回来。
突然间,风暴闪电般由西北迫来,瞬时天昏地暗,正在吃饭的同志不约而同的放下碗筷,走出房屋,呆立着凝视着远方。他们在为尚在风沙中工作的战友的安全担忧。天色渐渐暗下来,大家焦急的心情也就更一阵紧过一阵。这时,小赵、小周、老王等五六个身强力壮的年青同志背上水壶,携着手电筒走向了漆黑的无边旷野。迈出房屋爬上第一个沙丘,眼前呈现是伸手不见五指、飞沙走石的茫茫黑夜,他们现在到底在哪儿?我们大家手拉手地一步步缓缓前移,同时不断停步同声呼唤,向空打着手电。
九时,迷路的同志终于被安全的接了回来。欢呼声淹没了窗外嘶吼的风声。正是这样,我们沙漠考察队员们在与风沙不断斗争的过程中建立了亲切的感情、深厚的友谊,并且培养了不惧困难的勇敢精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