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石盘公社适应山区需要全面发展牲畜 六个大队山高坡陡,重点繁殖耕牛毛驴 四个大队草多水好,牛驴骡马都有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9-08
第2版()
专栏:

石盘公社适应山区需要全面发展牲畜
六个大队山高坡陡,重点繁殖耕牛毛驴 四个大队草多水好,牛驴骡马都有发展
本报讯 山西武乡县石盘公社,从1958年开始,在畜牧生产上,适应山区生产需要,坚持全面发展牛马驴骡的方针,牲畜平均每年增长25.6%,获得了显著的成绩。
几个发展数字
我们走遍了石盘公社的每一个生产大队,看到了不少的肥壮牛马。公社领导干部张振海对我们说:“1957年以前,这里是靠外地购入耕畜,但是从1958年开始,不到四年,耕畜已经自给有余了。”接着他对我们谈了以下几个数目字:1957年,属于现在这个公社的地区,只有大牲畜六百二十四头。到1961年7月底统计,全公社十个生产大队,大牲畜就增加到九百四十二头。此外,还售给兄弟公社耕畜和支援市场菜牛四百五十七头。近四年牲畜净增的总数是七百七十五头,平均每年增长25.6%。由于大牲畜的发展,平均每头耕畜担负的耕地面积,已由1957年的五十九亩,降低到现在的三十五点八亩;土地翻耕的次数一般也由一二次增加到三四次,深度也达到五六寸;平均每亩耕地施的牲畜圈肥,也由过去的七点五担,增加到十二担。犁深肥饱,再加上其它条件,粮食产量就提高了。1957年,全公社平均亩产一百五十七斤,去年就提高到二百一十二斤。今年这里的庄稼又长得好,社员们说:“能比去年多打一些。”大牲畜的发展,还大大增强了这个公社的运输能力,现在,公社的畜力车辆有九十二辆,比1957年增长二十五倍;五千多亩土地运肥运庄稼,都是车拉,大大地节省了劳动力。大牲畜的发展还使公社各大队增加了收入,去年全公社畜牧业收入就比1957年增长了13.8%。
依靠群众自繁自育
石盘公社,是个山连山沟套沟的地方。除了近一万六千三百多亩坡缓沟平的棋田耕地和三万多亩森林外,其余五万八千多亩都是一片片的牧坡,水草丰盛,具有发展畜牧业的天然条件。
但是,这一带的人一向对牲畜重使役,轻繁殖,平均每年都要从祁县、太谷等地购入耕畜五十多头。近几年大家都在发展生产,外县输出的牲畜日益减少,怎样办呢?1958年石盘公社管理委员会决定依靠群众自繁自育。当时公社还总结推广了胡庄大队因地制宜、建立牧场,既养牧又务农的经验。
在贯彻自繁自育的方针中,虽然部分干部和社员重视繁殖骡和马,但却忽视繁殖牛和驴。他们说:“养骡养马能耕地,也能拉车,得利大”。因此,有的生产队在牲畜的繁殖保护饲养使役等方面,便出现了忽视牛、驴饲养的现象,有的队还低价出售牛、驴。石盘公社管理委员会发现这个问题后,便领导各大队发动广大社员讨论了以下问题:在石盘山地,究竟是以牛和驴为主全面发展好呢?还是单纯发展骡和马好?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识到:在石盘山区,养好马和骡是对的,但是山区发展牛和驴条件好,牛、驴具有繁殖快,好饲养,能爬坡,适合山区小块零星土地的耕作等优点。因此牛、马、骡、驴等耕畜应当全面发展。按照这条方针,全公社十个生产大队,结合自己的自然条件,制定了发展牲畜的具体规划。胡庄、嵩庄等六个大队,高山多,牧坡陡,就以牛和驴为主全面发展;泉之头、内义、石牛等四个大队,草滩多,牧坡缓,泉水好,便牛、驴、骡、马全面发展。四年的实践证明,石盘公社所采取的方针是正确的,全公社的牛发展到六百一十九头,比1957年增长一点六倍;驴达到二百五十一头,增长13.6%;骡和马达到七十二头,增长21%。
各个大队的耕畜固定给生产队使用。为了鼓励生产队繁殖耕畜的积极性,大队向各生产队都提出了搞好繁殖的要求,同时对饲养员实行奖励繁殖的政策。这样就保证了母畜全配满怀,多产多活。去年全公社二百五十头适龄母畜,85%配种怀胎,母畜产仔成活率达到92%。
因地制宜解决饲料问题
“民以食为天”,“畜以草为先”。石盘公社虽然有大片的牧场,但是光靠放牧还是不行的,因此他们在大牲畜的发展中,还注意摸出了一套解决牲畜饲草的办法:首先,各生产大队在保证粮食增产前提下,有计划地、因地制宜地增加秸秆可作饲料的小麦、谷子、糜黍等作物的种植面积(这些作物今年的实际播种面积比1957年扩大了20%)。同时,在包产中实行以粮带草的办法,大队把产草任务同粮食产量一并包给生产队,促使生产队积极增产饲草;其次,利用小块地、沟凹地和结合水土保持工作开荒种植苜蓿、草木樨等饲草。另外,封坡育草达一万二千多亩。开源还必须节流,为做到有计划用草,各生产大队还根据牲畜种类大小,普遍实行了以畜定量,包草到畜的办法,做到了因畜喂草,饲草搭配,既节省草料,又喂壮了牲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