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关于秋播小麦的几个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9-09
第7版()
专栏:

关于秋播小麦的几个问题
今年8月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了冬小麦育种与栽培研究工作座谈会,讨论中一致认为冬小麦大面积增产是当前小麦全面增产的关键问题。兹将讨论意见整理发表,供研究参考。
冬小麦是我国播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秋播作物,又是主要的夏熟粮食作物。秋播季节即将到来,亟需作好秋播的生产计划,因地制宜地拟定增产措施。
“麦好在种”,这是争取小麦大面积增产的主要环节。而全苗壮苗又是“麦好在种”的中心内容。群众常说“有钱买籽,无钱买苗”,这句话确切地反映了全苗壮苗的重要性,因为苗全才能增株、增穗,苗壮才能穗多穗大,实现增产。而且苗壮有利冬小麦安全越冬,抗御各种自然灾害,保证丰产稳收。
小麦大面积生产上缺苗断垅、苗少苗弱,是造成穗少穗小和限制产量全面提高的重要因素,其原因主要是对耕作保墒、适时播种注意得不够。因此,力争苗全苗壮仍然是全面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问题。
根据历年小麦大面积增产经验,争取苗全苗壮有如下三个主要环节。
一、精细整地,保证良好播种质量
耕作整地是为小麦幼苗健壮生长、根部健全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环境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苗全苗壮的基础。农谚云“麦子不怕草,就怕坷垃咬”,这反映了农民群众对精细整地的深刻体会。
在适期播种的情况下,小麦种子从萌动到出苗,就湿度和空气条件来说,一般是能够满足需要的,而土壤状况和土壤水分则常常成为限制出苗的主要因素。如果整地粗糙,坷垃很多,不但直接影响播种质量,造成跳播、漏播、断垅,而且由于下种不匀,深浅不一,出苗也会受到影响。整地粗糙的另一后果是跑墒严重,在土壤水分不足的情况下,会大大地降低种子的发芽率或出土率;已出苗的植株,往往由于墒情不足,也难于正常生长。另一方面,土壤中的养分,由于缺水,也不能为幼苗吸收利用。而且在土壤表层坷垃多的情况下,小麦根系和土壤不能紧密的结合,也影响根系的滋生和下扎。在干旱、寒风或低温的影响下,麦苗在越冬、返青期极易死亡。
在一般土壤条件下,耕作整地的共同要求是土壤细碎平整,上虚下实,并达到土、肥、水相融。细碎平整能提高播种质量,且便于后期加工管理;上虚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出苗,下实有利于根群的生长发育,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水分,不致因土壤下陷、漏风等情况而影响幼苗正常生长。为了达到精细整地的要求,在耕作技术上要将耕(翻)、晒、耙、耱、压结合起来,并正确地掌握宜耕、宜耙时间,才能提高整地质量。同时耕作整地的好坏以及时间的早晚,又直接与播种时期有关,因此,要把加深耕层,精细整地与争取时间统一起来。既要犁深耙透,平整地面,保证整地质量,又要抓紧时间,不误农时,保证做到适时播种。小麦大面积生产的地区性和条件性差别很大,各地区需要因地制宜地确定精细整地的程序和具体要求。从当前大部分地区的自然和耕作的特点看,在适当深耕的基础上,突出地抓住精细整地,减少坷垃,积蓄水分,达到全苗壮苗,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适当深耕是精细整地的基础。深耕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使土层加厚,土壤容重减少,孔隙度增加,从而加强土壤渗透性和透气性,容蓄较多的雨水或灌溉水。同时,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也为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加速有机质的分解,增强土壤熟化过程,促进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增加。
适时深耕要与精细整地结合起来,否则就不能克服整地粗放的缺陷,往往会造成土块大,坷垃多,跑墒严重,反而不利于苗全苗壮。所谓适时深耕,除在总的安排上争取早耕外,主要是指趁墒深耕,这是保证精细整地的重要环节之一。根据各地经验,一般土壤适耕的湿度约为土壤含水量的18%—21%。深耕结合晒垡,对低洼易涝、地下水位较高、土壤粘重、耕作困难的田地,能够提高耕作整地质量,增加土壤速效性养分。据中国科学院北京地区小麦工作组今年在北京郊区对典型田的测定,晒垡的土壤中硝态氮及速效性磷、钾比不晒垡的分别增加了70%、23.7%、20%,麦苗生育也显著健壮,单株干物重几乎增长了一倍。这类土壤常因含水量超过适耕的范围,因此先进行浅耕,促进土壤水分蒸发,然后再进行深耕晒垡,适时镇压和耙耱。南方水稻土深耕晒垡的作用更为明显。水稻土长期处于存水状况下,还原作用加强,常常产生有害物质,经过炕土、晒垡,可加强氧化作用,消除有害物质,提高肥力。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总结,该省里下河地区提高整地质量的主要措施在于干耕晒垡。如兴化县竹泓公社白沙大队中稻茬田,采用耕后晒垡,整地质量较好,三麦出苗率比不晒垡的提高了15%,产量增长了30%。当地群众对部分晚稻田也争取晒垡,尽量避免烂耕烂种。在降水量少的气候干燥地区,深耕时可立即耙耱,以减少表层的大孔隙,降低蒸发量,充分保蓄土壤水分。在一般土壤条件下,耕后随即耙透、耙细,可使土壤达到上虚下实,保证全苗壮苗,特别在晚茬地,耕后耙实、耙透尤为重要。
深耕后距播种时期过近时,则耕后宜进行镇压,特别是坷垃较多的粘土地,镇压可减少或消灭坷垃,使土壤踏实,且可保墒。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有灌溉条件的地区要进行播前灌溉。结合深耕浇水,可以使土壤踏实,避免出苗后土壤塌陷,影响幼苗生长。为了争取适时播种,播前灌溉要争取提早进行,并注意适时耕耙保墒。
二、合理密植,保证足够的基本苗数
合理密植包括基本苗和播种方式两个方面,这两个因素直接与全苗壮苗有关。历年小麦密植的经验指出:合理密植的增产作用首先表现在增穗方面。在原来苗数、穗数不足的基础上,适当地缩小行距,增加播种量,可达到增株、增穗、增产的作用。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今年的调查研究资料:一般亩产二百斤以上的麦田,苗数和穗数多在二十万以上;亩产一百五十到二百斤的,每亩苗数十五到二十万,成穗二十万左右;亩产一百斤左右的,苗数多在十万左右,穗数都在十万以内。但是近年经验也指出: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土壤肥力、不同栽培条件,适宜的种植密度有一定的范围,过大过小都不利增产。水、肥条件是影响密植程度最重要的因素。如果密度过大,水肥不足,幼苗生育不良,虽有较多的穗数,由于穗小粒少,粒重降低,也不能增产;密度过小,单位面积内株数、穗数不足,不能充分利用地力、光能,虽有较大穗子,但总穗数不多,也不能增产。因此,必须根据不同栽培条件,确定适宜数量的基本苗,并使穗多、穗大、粒重三者的关系达到协调。根据各地调查,除去地区条件、品种特性、播期早晚等因素外,从土壤肥力条件考虑,要掌握“大面积上肥力水平较好的地基本苗宜多些,肥力水平差的地基本苗宜少些”的原则。应该强调指出,所谓“宜多”、“宜少”皆相对而言,具体到一定地力条件,“宜多”、“宜少”的具体基本苗数就是合理的密度。超过了这个范围,就会造成过密或过稀的不良后果。
在不同栽培条件或不同产量水平下,为了达到丰产,要有相适应的基本苗和穗数,但是从小麦大面积生产的条件看来,不论南方或北方,依靠主茎穗,争取部分分蘖穗,是当前大面积增产的主要途径。当前大田的水肥条件较差,单株分蘖较少,成穗率低,如果基本苗过少,就难以保证一定的穗数,基本苗过多,分蘖的发展则受到抑制,主茎穗也发育不良。近年各地调查的资料,一般大田单株成穗率大体是在1—1.5的范围内。
为了保证足够的基本苗数,需要有一定的播种量,并保证良好的出苗。播种量过少,不能保证足够的基本苗,播种量过多,不但浪费种子,而且会造成基本苗过多过密。据各地经验,选用生活力健全的无病虫的麦种,在良好整地条件下,一般可以达到“斤种万苗”。但是当前一般大田往往是斤种不足万苗,除部分由于种子发芽率不高外,主要是耕作整地粗放,播种质量不高,影响了出苗率。因此在确定播种量时,要提高出苗率,才能保证苗足,而又节约用种。根据一般麦粒大小和正常发芽率计算,斤种应超过万苗,从现有经验看来,“斤种万苗”的指标是比较稳妥的。不恰当地降低播种量,会造成减产。因此,必须把节约用种和保证全苗统一起来。此外,精选种子,也是保证苗全和节约用种的重要措施。选过的麦种一般发芽率和出苗率均较高,大粒种子对壮株的作用特别明显。
播种方式适宜,不但能使苗全苗匀,而且能促进壮株,充分发挥合理密植的增产作用。播种方式要因地制宜。从我国主要麦区的经验看来,在肥水条件较好的大田,窄行条播仍然是较好的方式之一。窄行条播由于种子分布均匀,单株营养面积较大,能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成穗数高,因而能获得增产效果。但在水肥条件较差的麦田,由于窄行条播不便集中施用底肥和中耕保墒,反不及宽行条播或宽幅条播的方式优越。特别是在干旱的地区,宽行、宽幅条播,可以显著增产。据北京市的十个对比调查资料,宽幅条播比窄行条播平均增产11%。此外,小麦的播种方式还要与当地的栽培制度结合起来。从全面增产着眼,如果某些田块需要采取间作套种的方式,小麦的播种方式也要与之相适应,才能保证总产量的提高。
三、适期播种,保证冬前有足够的生长期
适期播种是争取壮苗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在一定情况下,还与全苗有关。所谓适期,就是使麦苗在冬前能形成壮苗,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营养体生长和越冬锻炼,冬前有一定数量的分蘖数及次生根,为来年生长发育奠定良好基础。播种过早,幼苗时期温度高、生长快,往往发生过旺现象,甚至在进入越冬之前,即已达到拔节和幼穗开始分化的发育阶段。这种生长过旺或已拔节的麦苗,已经丧失了冬前锻炼作用,抗寒能力弱,不利越冬和后期的生长发育。播种过早也往往遇到地下害虫猖獗活动时期,因而缺苗严重;播种过晚,则往往冬前不能分蘖或很少分蘖,同时没有次生根或很少次生根,这种出土不久、营养体生长时期较短的小苗,体内没有积累足够的营养物质,没有完成冬前锻炼,因之耐寒性弱,容易遭受冻害。即使能越冬,由于前期生长基础差,也不利后期生育。
过早过晚播种,都会导致有效分蘖率降低,成穗数少,穗部性状变劣,因而造成减产。根据北京市双桥公社对比的资料,在中等肥力条件下,9月23日适期播种的每亩穗数三十九万二千,亩产三百九十七斤,9月5日早播的成穗三十七万七千,亩产三百六十一斤,减产9.1%,10月1日播种者成穗三十一万三千,亩产二百五十四斤半,减产35.9%。从历年经验看来,冬性品种过晚播种减产的幅度,常常比早播者为大。播种愈晚,减产幅度愈大。据北京农业气象站1960年的试验资料,在寒露中以前,每晚十天播种的,产量分别以7.9%、10.6%的幅度递减,寒露中以后,晚播十天的产量即下降近30%。当前大面积生产上晚播问题最突出的是回茬小麦。回茬麦延迟播种引起减产的幅度,远比歇茬麦为大。据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总结的武功历年试验资料,歇茬小麦从10月10日以后到10月底,每延迟五天播种约减产3.2%—4.9%,从10月30日以后每延迟五天播种减产10.8%;而回茬小麦从10月1日到10月底,平均每延迟五天播种即减产10.5%,若延迟到11月中旬,每延迟五天减产达15%以上。由此可见,掌握适期播种是争取增产极重要的措施,特别在晚播的麦田上,要尽可能争取提早播种,最好根据具体资料和具体情况,确定当地最迟播种的日期,以免小麦生长过差而得不到应有的收成。
根据历年经验,要使冬小麦年前达到壮苗的标准,一般应有三至五个分蘖(连主蘖),南方以三至四个为宜。晚播的麦田也应该争取达到二至三个分蘖。据农业气象部门研究,我国大多数地区冬小麦停止分蘖,开始越冬,是在昼夜平均气温下降到摄氏三度的时期。据统计,北方冬小麦在越冬前具有三至五个分蘖,需要在昼夜平均气温逐渐下降到摄氏三度之前,高于摄氏三度的有效积温能够达到摄氏三百六十五度至三百七十五度。在水分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从播种出苗约需有效积温八十度,从出苗到开始分蘖约需有效积温一百四十度,从开始分蘖到长出三至五个分蘖约需有效积温一百五十度。以上这个常数,可以用来研究拟定一个地区的播种期。从一个地方的多年气象资料中,找出昼夜平均气温稳定地降低到摄氏三度的日期,从那一天起向前推算,将逐日的昼夜平均温度高于摄氏三度的加起来(低于三度的不计),直到温度总和等于或接近于三百七十度的一天,作为最适宜的理论播种日期,在这一日期前后各五天左右,即是这个地区冬小麦播种的适期范围。应该指出:应用这个方法时,要对证当地历年实际播种适期,同时还要参考当年的农业气象预测预报,加以适当修订。我国南方冬季的气温高,除了高寒山区外,冬季昼夜平均气温常在摄氏三度以上,冬小麦并不明显地停止分蘖,因此,不宜应用这个办法。此外,就日平均温度来说,一般冬小麦播种期在秋季日平均温度稳定下降到摄氏十五到十八度为适宜;从时期来说,河北北部、陕西和山西中部北部在9月中、下旬,华北平原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长江流域在10月至11月中旬,华南在11月中、下旬为适宜。
播种期必须适应当地、当时的具体条件,灵活掌握。在可能条件下,要在适期范围内争取提早结束播种,缩短播种时间。但是在麦播任务较大,或晚茬麦田不能适时播种时,除尽可能抢早播种外,还要选用适宜晚播而又早熟的品种。另外,在干旱地区,有时为了抢墒播种,而又不得不适当早播,这时可选用前期发育较慢而适于早播的冬性品种,以防止冬前生长过旺。当播种适期与精细整地发生矛盾时,要妥善安排,既要抢时间,又要保证一定的整地质量,如整地过于粗糙,早播也不能早出,同时也不能达到苗全苗壮。在整地中,首先要求细碎平整,以便抢早播种,也可适当地增加播种量,以保证一定的出苗率。
为了争取苗全苗壮,有条件的地区还须尽可能地增肥增水,特别是要多施底肥,以便后期生长发育有良好的物质基础。在当前肥料不多的情况下,基肥要按茬口、土壤肥力、肥料种类和数量等合理分配,要照顾远田、瘦田、晚茬田都有适当肥料,要使数量较少的肥料发挥最大的增产效果。用少量化肥作种肥,能起到显著的增产作用。秋播以后还要加强苗期管理,以继续促进苗全苗壮。
(曾道孝、梅籍芳整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