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辘轳唱首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9-10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辘轳唱首戏”
中共河北省永年县委第一书记 侯顺德
充分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利用地下水,有了水井,还要有提水工具。由辘轳到水车,从水车到排灌机械,是提水工具由低级逐渐发展到高级的一般过程。但是,当前在安排提水工具的生产和利用方面,也要从实际出发:既要有计划地发展排灌机械,又要注意发挥旧有的各种小提水工具,如辘轳、水车等的作用;在排灌机械还不能充分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小提水工具的效能,就显得重要了。河北省永年县东辛寨公社北正里生产大队有计划地恢复和发展在当地有传统习惯的小提水工具——辘轳,已经在今年的抗旱斗争中收到了显著效果。
北正里生产大队,紧靠沙河北岸,是抗日时期的老根据地。全队四百零七户,一千五百八十人,三千八百四十八亩地,其中水浇地占90%。这里盛产粮食、棉花和花生;副业方面,柳编手工业(用柳条编制栲栳、簸箕等)也相当驰名。群众生活比较富裕,被称为“永北乌克兰”之一。
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这个大队的粮棉产量比过去提高了80%到一倍半。产量最高的一年,曾达到粮食亩产四百五十六斤,棉花亩产一百二十六斤(籽棉)。但是,这样的产量没有稳定保持下来,而且一度还有所下降。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呢?近二、三年来的连年苦旱,是主要的原因;而没有充分发挥当地传统的提水工具的抗旱作用,则是这个原来水利条件比较好的生产大队造成减产的主观的原因之一。
这个生产大队共有大小水井一百六十五眼,除沙地外,所有耕地都可以浇。天再旱,井水也不过两丈多深;水再大,也淹不了地,可说是“旱涝双保险”。就是有一条:用工多,投资大,不下本钱不能收。过去这个大队的土地一般年头都要浇七八遍水,风调雨顺的年头也要浇四五遍水。但是,这几年来浇地面积逐渐缩小了,浇水次数也减少了,为什么这里的浇地面积反而缩小了,浇水次数反而减少了呢?
这个大队在1952年以前,大部分用辘轳浇地。全村有四百来架辘轳,最多时达到五六百架。每架辘轳每天一般可浇一亩多地。群众说:“拧辘轳”是“唱首戏”。后来随着生活的提高,牲口增加,提水工具由辘轳逐渐发展到水车。到1957年,全村已有水车一百零三辆。水车多了,群众并没有忘记自己的“首戏”,那时用着的辘轳还有二百架左右。后来,由于排灌机械的发展,有些人看到机械提水的效力很大,就只强调搞大的、洋的排灌机械,而看不起小的、土的提水工具的作用了,甚至把许多水车、辘轳都停止不用了。用机器浇地的效力大,对农业生产的作用也大,这是应该肯定的。另一方面,现阶段机器的发展还远不能满足需要,加以技术、零件、燃料等的限制,利用率又比较低,所以,要指望机器来解决全部灌溉问题是不可能的。这个生产大队在1959年买了两台机器,基本上可以说没有使用;1960年又买了三台,浇的地也很少,而机器修理和燃料的开支却相当大,平均每亩地浇一次水要四元四角四分。因此看来,有了机器,还要有各方面的工作来配合,不是一下子就能搞好的。我们应该利用已有的机器,充分发挥它的效能,从中取得经验,为将来的发展作准备。
再说水车。目前这个大队仅有二十七辆能用,十六辆不能用。但是,要用水车提水又必须联系到畜力的问题。当前耕地、播种、拉车等已经有些紧张,因此,要用畜力拉水车也不是能够全部解决问题的。靠人力来推,一般地每辆水车需十来个人,一天可浇两亩来地,用人不少,工效不高。依靠人力推水车来战胜干旱也是有困难的。
面对着这种情况,除了千方百计地使现有的排灌机械和水车在抗旱中充分发挥作用外,群众提出要在利用其他工具的同时,还要唱自己的“首戏”——拧辘轳。大家认为,利用这种提水工具有四大好处:一、省人,省劲,工效高。三架辘轳四个人,一天能浇三四亩,比推水车工效高得多;二、操作简便,人人会用,会修,想浇就浇,想停就停,完全由人支配;三、制造简便,容易恢复,有了绳子和铁钏,其它栲栳、辘轳头等自己能解决;四、坚固耐用,节省开支。
到这个大队来做调查工作的中共永年县委工作组了解到以上的情况,对群众利用辘轳的要求表示大力支持,并作出了帮助他们利用辘轳的计划。社员们满意地说:“以前是‘五愁’:一愁水(田)变旱(地),二愁浇地慢,三愁跑得两腿酸,四愁丰收不了,五愁自留地人少不能干(推水车);现在唱‘首戏’,皆大欢喜。”为了把问题解决好,工作组同大队的党支部、生产队干部共同进行了几次研究。经过研究,大家一致认为过去四五百架辘轳,现在有二百四十架就够用了。解决的办法是:首先利用旧有的原物,把分散的零件凑起来配成套。经过同社员们商量,不到一天工夫就由零变整地凑起了一百零一个辘轳头,三十五个三角辘轳架。其次是制造新的零件配套。这个大队有铁匠,有木匠,还有会合绳的技术手,用柳条编栲栳更是这村的拿手好戏。所有这些人员,都不用到外地去找。第三,自己力不能及的问题,需要县、社帮助解决,特别是一些原材料。工作组帮助他们从县、社买来了铁钏八十副;商业局还协助他们从大名县买来柳条一千六百斤,还供应了他们二十条皮绳,一百斤麻,以及旧棉等代用原料。这一来社员劲头更大了,一天就搞成了辘轳十五架,第二天安装起来,点种了玉米二十多亩。全大队原来安装使用二十九架辘轳,到7月底迅速增加到一百八十三架。一百六十五眼大小水井,除机器、水车占用四十五眼外,其余基本上达到了井井辘轳栲栳配套,每天已可浇地二百六十二亩,使需要及时浇水的七百五十亩夏播作物,只要三天时间就能普遍浇一遍水。
县委工作组认为,北正里生产大队的情况和问题,在永年说来是带有普遍性的。永年县的水利条件比较好,地上水、地下水相当充足,河、渠、井成龙配套,单只砖井一项就有三万多眼,排灌机械也为数不少。几年来,由于工具不断改革,排灌机械的增加,对农业生产起了很大作用,今后要继续抓好,充分发挥机器的效能,让它更好地起作用。同时,现有的水车要全部地利用起来;更重要的是,从现在起,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把利用辘轳、发展栲栳当成一个重点问题来解决。从历史上看,永年县有使用这套工具的传统习惯;从现实看,它能起到井水皆用,全面灌溉的作用;而且,就是在将来实现提水工具机械化以后,它仍然是灌溉方面的不可缺少的有力助手。
县委关于现阶段着重恢复和发展辘轳的方针贯彻后,同北正里生产大队的情况一样,今年辘轳栲栳已经在永年全县抗旱斗争中发挥了巨大威力。全县组织力量生产栲栳和浇水绳,到7月底,共制出铁板栲栳五千零三十五个,编制柳条栲栳三千二百零一个;商业部门还派出了二十个采购员到外地采购栲栳六百六十九个;根据群众需要,供应了日用商品,收购了栲栳八百零七个;还组织了修补门市部,修补坏栲栳使它继续发挥作用。全县各生产队已有一万二千架辘轳配套使用起来。
“辘轳唱首戏”,这是根据永年县的具体情况所采取的因地制宜的措施。从这里,我们深切体会到办好一切事必须从实际出发,一切决定于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而不要有一点点的脱离实际。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就是虚心向农民、特别是老农请教,哪个地方群众路线走得好一些,哪个地方工作就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