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生气满乡村——生产第一线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9-12
第2版()
专栏:

生气满乡村
——生产第一线见闻
本报记者 石正章
安徽滁县滁东公社宋郢大队今年天旱得厉害,可是,这个大队却不大像是个受旱的地方。中稻金黄一片,晚稻翡翠碧绿,黄豆、豇豆、绿豆的枝叶把田地遮盖着了,山芋已经伸展出长藤,拖在垅沟里。玉米刚收过,高粱又已经成熟了,芝麻、棉花也长得好。
一个夜晚,官塘生产队的老农潘信应和记者在打谷场上乘凉,谈了一阵家常以后,话题转到庄稼事上来。他满意地说:“今年庄稼安排得适宜,真是没有话讲。”接着他又仔细解释道:今年种庄稼,大队让我们生产队因地制宜安排,生产队管委会又和我们社员一块商量,由社员作主,什么庄稼种什么土,安排得停停当当。譬如低田有水就栽秧,无水就种黄豆;肥田栽山芋、点玉米,玉米地里再套种豆子;瘦田就种高粱或者绿豆。我们这里的水田都是马干土,冬天没有沤上水,土里肥性来得慢,晚稻生长期长,慢性子对慢性子最适合,今年就多栽晚稻。有句老古话:“不怕荒年,就怕荒田”。今年天旱,可是我们队里的地都种上庄稼,而且庄稼还长得不错哩!
记者在大队队委会办公室看到了这个大队的生产成绩表,证明潘信应介绍的情况是有代表性的。这个大队有七千六百亩耕地,原计划种水稻四千七百四十五亩,因天旱缺水只种下三千二百三十二亩,但黄豆比原计划多种了三分之一以上;春玉米比原计划也多种了二分之一以上;高粱既耐旱又耐瘦,比原计划扩大了一倍多,全队在大旱年头仍然完成了种植计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