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元江县农业研究所技术干部深入公社建立基点 同群众一起改进农业生产技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9-12
第4版()
专栏:

元江县农业研究所技术干部深入公社建立基点
同群众一起改进农业生产技术
本报昆明11日电 云南省元江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从当地生产特点和当前中心工作出发,安排技术人员深入县的大部分公社中去,并在具有代表性的热坝地区和山区的两个公社设立基点,广泛进行调查研究,和当地群众一起观察、总结生产经验,向群众学习,积极为当前生产服务。
元江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是在1958年由原来的农业试验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和水文站合并而成的。这个农业科学研究所成立以来,从元江复杂的自然条件和民族杂居、耕作习惯和耕作水平不一的特点出发,注意总结群众的生产经验,因地制宜地帮助群众改进生产技术。从今年年初开始,元江县农科所重新部署了人力,加强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力量,进行调查研究和技术指导工作,重点解决双季稻、甘蔗、包谷和防治病虫害等问题。全所共有二十五个技术干部,他们派十一个干部经常驻在全县十一个公社,熟悉情况,研究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另外组成两个调查组,每组三个人,分别深入到热坝区的城关公社和山区的因远公社两个基点,在大田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山区或坝区一般的生产规律;其余留在所内的几个人除进行一些必要的试验研究外,也经常到附近生产队去作调查研究工作。
常驻南溪公社的农业技术干部,在今年2月中旬以前,先后召开过七次老农会。在老农会上,从生产史到栽培技术,从当地群众历来的生产习惯到当前生产的安排,都作了了解。为了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积绿肥,他们从一位老农那里了解到在当地部分哈尼族群众中,确有铲埂草积绿肥的习惯。因此,向公社干部建议把这种铲埂草积绿肥的办法推广开来。现在,这个公社的社员已经普遍开始为明年春耕铲埂草积绿肥了。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这个公社的耕作情况,常驻这个公社的农业技术干部又决定重点深入一个生产队,与这个队的干部、社员一起参加较长时间的生产,摸清一个队基本的生产规律,同时选择三个不同类型的生产队进行了解。今年八个多月以来,技术干部对整个公社九个大队的四十五个生产队,已访问了四十二个队。其他分布在因远、那婼、邓耳、洼底等公社的十一个技术干部,也分别深入到一个生产队,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调查研究和技术指导工作。
在因远公社和城关公社两个基点的调查研究组的六个干部,从今年春耕栽插开始,在这里作了大田的插牌观察和记录工作,现在双季早稻的观察工作已告一段落。这次工作的特点是在大面积田里进行的,更能够反映当地情况和当地的生产水平,也能够进一步印证县研究所试验结果的正确性。双季稻的栽培在热坝区有很久的历史。为了提高双季稻的产量,留在所内的干部根据大田调查发现的问题进行一些试验活动,如早稻栽插密度试验、早稻栽插节令试验、早稻品种试验以及病虫害防治等,现在都获得了初步的结果,分别写出了调查材料。现在,他们正对大量的材料进行细致地、系统地对比和分析研究工作,从而引出比较切合实际的结论,然后经过群众的试验和鉴定,再回到群众中去,因地制宜地指导生产。
元江县地处红河中游,因受红河及哀滴山脉的影响,自然条件复杂,这里有海拔三百九十六点六米到八百米的热坝区,也有海拔一千二百米到二千一百米的温凉山区,有热带、亚热带及温带三种类型。亚热带河谷区占全县面积的19.3%,山区占全县面积的80.7%,加上地区分散,民族杂居,各地区各民族的生产习惯和生产水平也不一样。这些特点都给农业技术指导工作带来了比较繁重的任务。根据这些特点,几年来,元江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坚持派出技术干部常驻各人民公社进行农业技术指导工作,他们同群众紧密配合,对元江地区生产中的几个关键性的问题:亚热带河谷地区的双季稻、甘蔗和防治病虫害,山区中稻和包谷的种植等,进行了一些总结,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仅在指导群众防治病虫害方面,从1959年到1960年棉花播种前,稻瘟、螟虫发生初期和小麦锈病发生时,举办过三次防治病虫害训练班,将当地群众应用土法土药防治病虫害的经验,经过搜集、综合和分析归纳,再教给群众。他们采取这种办法,先后培养了测报防治人员三百一十八人,加强了各公社防治病虫害的力量。同时还根据群众防虫的经验,进一步发掘出当地出产而行之有效的土农药一百二十多种,编了一本《土农药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