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手工业社管理机构要力求精干 电强社:管理人员占工人百分之十七,增加管理费用,削弱了生产力量。 利工农社:管理人员占百分之六点五五,非生产开支少,生产搞得有起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9-13
第3版()
专栏:

手工业社管理机构要力求精干
电强社:管理人员占工人百分之十七,增加管理费用,削弱了生产力量。
利工农社:管理人员占百分之六点五五,非生产开支少,生产搞得有起色。
本报讯 南方日报记者报道:广州有两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电强社和利工农社。电强社脱产的管理人员过多,增加了企业不合理的负担,减弱了生产力量,对生产很不利。利工农社脱产的管理人员较少,工作井井有条,生产搞得很好。
电强社共有社员二十八名,其中脱离生产的管理人员五人,占全社人数的17%。也即是说,不到六个社员中就有一个脱产管理人员。这五个管理人员的职务是:社主任、供销、会计、出纳保管、统计。这个社的生产很单纯,产品只有电线码一种,整个生产过程就是冲片和打眼两个工序,并集中在一个小工场里生产。所用的锌片或铝片,大部分是国家供应,每月处理的原料材料只五六百公斤。从原料到成品,一进一出,过程不复杂,管理并不困难。
这样,五个专职管理人员就没有很多事好做,例如统计员就没有多少数字好统计的。而五个人的工资,却占总成本的7.8%,平均每个生产人员每月要负担管理人员的工资十元七角。管理人员过多还直接削弱了生产力量,这个社的五个人中,会计出纳是从生产岗位上调出来的,他们过去每人每天能生产电线码七盒,两人合计每月可创造产值七百四十九元。脱产后,他们的收入比过去略有减少,所以他们也愿意参加生产(或实行半脱产)。
利工农社有社员六十一人,脱产管理人员只有四人,占全社总人数的6.55%,每十五个社员中有一个脱产管理人员。这个社生产的产品,有水桶、垃圾斗、油漏斗、雪条模、熟铁锅等十多种,除制造外还兼营修理业务,生产远较电强社复杂。原料材料除国家分配一部分外,大部分要自己解决。每月处理的原料达十四五吨,供销业务也比电强社复杂而繁重。这个社人多些,生产工场又分作两处,管理工作也就多些。这个社四个脱产管理人员的职务是:兼几个合作社联合党支部的支部书记,负责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社主任担任生产领导和供销工作;会计员兼做统计和劳动工资工作;出纳兼收发保管。他们的脱产管理人员是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本身工作做完了,就去干别的活,社主任不是在车间领导生产,就是上街买原料材料。有时供销工作较繁重时,临时就调出人来协助搬运。逢发放工资或月结时,会计、统计较忙,其他干部就帮一手。他们发扬了手工业生产管理的传统,了解勤俭办社的重要,力求减少脱产的管理人员,节省非生产性开支。
由于这样,这个社的生产就搞得比较好,5月份以来,总产值和劳动生产率逐月上升,可比产品成本逐月下降。
利工农社管理人员的比例是否就十分合理了?当然还值得他们进一步挖掘潜力,提高管理质量。然而就以利工农社现在的情况,就已经足以说明电强社的不合理,说明脱产管理人员不是非这么多不可。有人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来辩解。我们认为,这似乎是把大工厂的管理方法,在手工业合作社中生搬硬套。有必要在这里着重提一提,管理人员少是我国手工业经营管理的一个优良传统,许多“父子摊”、“夫妻店”,往往把供销、出纳、收发、会计、统计合起来,一身而数任焉;他们甚至白天一边生产、一边修理、一边售货,晚上结账,既是生产人员,又是管理人员。这样的经营管理方式,虽然不一定十分科学,然而有许多好东西值得我们继承、汲取,这是不能否认的。至少,那种勤快的精神,克勤克俭办事业的精神,就十分值得发扬。
当然,脱产干部多少才合理,这也要从实际出发。我们认为,只要不影响正常生产,脱产管理人员要尽可能少些。管理人员少了,生产人员相对地多了,非生产性的开支少了,对于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扩大再生产都有好处。这不是很明显的道理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