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深切的吊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9-13
第8版()
专栏:

深切的吊唁
李伯钊
当我一想起沙可夫同志的时候,就好像他还是坐在办公室里埋头批阅文件。凡是熟悉他的同志,都喜欢他那诚恳、谦逊、温厚、朴素,颇不缺乏风趣的作风。他是那么平易近人,接近同志,热心工作,从来听不见从他口里背地议论任何同志的长短。这并非是说他没有是非之心,他看同志更多从大处着眼,计较的是大是大非,他很有涵养,对同志工作上的缺陷和弱点,总是十分耐心的说服帮助,以理服人,不动辄指手划脚指责别人的过失,让有缺点和犯错误的同志有思考回旋认识错误缺点和提高觉悟的余地,待同志可说是十分宽厚的。这样可亲可敬的同志终于同我们永别了!
我初次认识沙可夫同志是1927年的春天在莫斯科孙中山大学学习的时候,他是从法国去莫斯科的,他非常喜欢文学和音乐,我们在一起组织了业余的文学研究小组。尽管他对文学和音乐饶有兴趣,但对政治学习还是丝毫不苟且,服从了党的要求,完成了学业。1931年回国后,党派他到中央苏区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的教育部副部长和红色中华报的主编。苏区被敌人严密封锁,反革命对红军“围剿”频繁,物质条件极端困难,沙可夫同志在党中央局和瞿秋白同志的领导下主办中央苏区红色根据地的人民教育和新闻出版事业。当时夜间工作,照明条件很差,点煤油灯工作到深夜;纸张条件不好,大都用马兰草制成的粗纸,质地粗糙,他勤勤恳恳,作出了成绩。他在教育部和红色中华编辑的工作已经够繁重了,可是,沙可夫同志还间周步行十多里路到瑞金城郊高尔基戏剧学校为同学们上课,并在工余之暇,写了《武装起来》(独幕话剧)和由他执笔集体创作了《我——红军》(多幕话剧),成为当时苏区流传的剧目。
1937年他到了延安,参加了创建鲁迅艺术学院的工作,担任该院副院长兼党组书记,条件还是十分困难的,缺乏师资,他就自己担任了世界美术史的教员。1937年沙可夫同志组织和领导了延安第一届戏剧节,演出了他执笔集体创作的多幕话剧《团圆》,袁牧之、孙维世等同志都参加了演出。
全国解放后,沙可夫同志调文化部工作。1953年到中央戏剧学院担任领导工作,根据党和国家的要求,在党委和院长的领导下,沙可夫同志团结全院的同志,为建设中央戏剧学院做了很大的努力,现在学院所取得的成绩,是和沙可夫同志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近几年沙可夫同志因患高血压症和冠状动脉硬化,长期休养,在休养期中,同志们为了保证他休息,不愿将许多具体工作情况告诉他,他总是迫不及待的想知道一切。他常常流露出这种感情:一个人离开了工作、离开了集体,是最痛苦的。只要他病情稍有好转,总是积极争取做些工作。今年春2月,他从青岛回到北京小住,为时只有二十余天,他还同我们团聚一起,研究了学院的若干重大问题;认真阅读了许多党的文件,和全院同志欢欢喜喜度了1961年的春节。想不到春节之后的一别,竟成了永别!
沙可夫同志逝世了!我们失去了一个革命的老战友。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他勤勤恳恳的为党为革命工作了三十多年,他积累了丰富的革命工作经验,党和人民都需要他负担更重的责任,作更多的工作,他却因病而早逝了。我们要学习他艰苦奋斗、朴实、谦逊的作风,加倍努力的去完成他尚未完成的事业!
1961年9月8日于中央戏剧
学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