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啃骨头吃成了胖子——唐家庄煤矿水采三区怎样做到薄煤层增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9-14
第3版()
专栏:河北通讯

啃骨头吃成了胖子
——唐家庄煤矿水采三区怎样做到薄煤层增产
徐风池
巧得很,我来到开滦矿务局唐家庄煤矿的这天,正赶上矿上召开超产竞赛评比大会。在会上,人们一个劲地赞扬荣获“超产红旗”的水采三区:
“人家‘水三’是啃骨头吃成的‘胖子’,算得上英雄。”
“全矿要都像‘水三’那么做,煤就出的更多啦!”
在赞扬声中,“学‘水三’、赶‘水三’,”的竞赛书,一个接一个地送到主席台。
挺起腰板战斗
荣获超产红旗的“水三”,生产条件并不好。年初开展竞赛的时候,几个区都不愿跟“水三”赛,人们当着面对他们说:
“甭说赛,我们就是躺下睡一觉,也得跑到你们的前头。”为什么呢?原来“水三”从今年1月份起,生产条件起了个大变化。去年,这个区在七槽和九槽采煤,煤层厚,自然条件好,全年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被评为红旗区。可是到今年1月份,七槽和九槽的煤采完,搬到了十二槽。这时候,他们的回采头已由原来的十二个缩到了三个,新投入的采面2226掌,不但煤质硬,顶板破碎,还是个薄煤层。一米八的煤层,中间还夹着一米来厚的岩石。在“水三”没搬来以前,人们都说:“2226掌是块骨头,啃着没肉,扔了可惜。”矿领导同志在交代任务的时候,也说:“这个掌子能搞出点拆骨肉来也是好的。”“水三”的职工们担起了这桩“啃骨头”的任务。
他们一到这掌上,生产就窝住了。头一天,工人们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没采出几块煤来。第二天,区里的领导干部挑选出十几名老干将,亲自率领攻关。但是,几台水枪对着夹石板下面的煤层,刚刚嗤进几米远,夹石就哗啦一声塌下来,把一个十几米长的煤垛,压得里一半外一半,里一半的煤白白丢掉了,外一半的煤和矸石混在一起,没法收拾。大家只好采一半丢一半。矿工们一个个蹲在水枪旁,叹惜着说:“有好把式,没有好场子,咋施展本事?”
晚上,在区、班、队干部碰头会上,大家对本区生产担起忧来。目前国家这么需要煤炭,完不成计划可是头等的大事。党总支书记冯荣看着大伙儿一个个坐在凳子上发楞,就若有所思地说:“大家想想,咱们‘水三’的红旗是怎么来的?”他这么一提,大家由发楞转向了深思:
刚由旱采变水采时,大家都不懂水采技术,“水三”一成立,就栽了跟斗。当时,有的人见到技术关过不去,就对水采失去了信心。但是,老矿工侯瑞山、孙克之等一帮人,不服这口气。他们说:“水一、水二都是由旱采变水采的,他们能搞出名堂来,我们为啥不能?”后来,依靠这帮老矿工,不断摸索经验,终于闯过了技术关,实现了超产,被评成红旗区。
想起突破生产难关的往事,大家的心里顿时豁亮了,异口同声地说:“有虎就有武松,有困难就有英雄,困难能难住我们几个干部,难不住广大群众。”
夜访宗振铎
会散了,班、队干部都回到自己的班、队里开“诸葛亮会”去了,党总支书记冯荣琢磨着白天在阵地会上的情形。在阵地会上,工人们争论得那么热烈,为什么有丰富采煤经验的老矿工宗振铎一直两手抱着头,一声没吭呢?最后,当大家想不出好办法来,决定先照老办法干,丢一半煤采一半煤的时候,他为什么却说:“丢煤?俺不服气!好好的煤,为啥瞪着眼睛让它丢了呢?”他决心要去摸清这个老矿工的心事。
夜色笼罩着矿山,两个人坐在院里,一谈起白天的事来,宗振铎就说:“俺有个想法,不知对不对?眼下咱们区煤层薄,只有想法儿多回收些煤,才能完成任务。要照今天白天的干法,采一半丢一半,甭说完不成任务,就说把国家的煤丢掉,也没法向国家交代呀!”接着,他就讲起他琢磨出来的一个办法。
第二天,宗振铎在工人于才的帮助下,在掌子面上开了一个四米宽的小垛。然后,两个人摆正水枪方向,对准夹石底层的煤层嗤开了。垛小面窄,水枪的冲激力格外大,一会儿,就把这个小煤垛嗤得光溜溜的没个煤渣。这时,他们又用水枪把夹石板挑开,夹石上层的煤就随着水枪的吼叫声,哗啦哗啦地流了出来。结果,一个四米宽的小煤垛,不比八米宽的大煤垛少出煤。薄煤层的难关突破了。
工人想出的“万全计”
全区推广了宗振铎创造的“小拉槽、小落垛”的经验后,原煤回收率由原来的60%提高到90%,日产量大大提高。矿工们信心倍增,掀起了“保红旗、争超产”的竞赛热潮。
这时,在生产上又出现了掘进区的掘进进度不能适应回采区需要的新矛盾。区领导同志分析了这种形势以后,觉得要想进一步争取生产主动权,必须使掘进赶到回采前面,否则会使大家有劲没处使,生产重新被动。但是,按照采掘分工,这些任务必须由掘进区来完成。区长冯庆来几次与掘进区商量,掘进区的人却总是抱歉地说:“你们突然采得这样快,事先没个准备,让我们怎么赶得上?”掘进区跟不上了,人们的心坎上又压上了一块石头。
这时,有的干部看到回采头一天少一天,生产眼看有窝住的危险,就失去了“定盘星”。他们说:“这个情况千万不能告诉群众,要是群众知道了,生产情绪就会低下来。”但是党总支和区的行政领导同志却坚决反对这种意见,在群众大会上,把实际情况向工人说了个一清二楚,号召职工迎难而上,闯出一条路来。会后就召开干部、技术人员、老工人座谈,反复同群众商量办法。在一次会上,有的人提出:“掘进区既然指望不上,咱们自己动手搞两个掘进头怎样?”“自掘自采准闹成掘进、回采两被动。”大家争论得很热烈。有这样三种意见:一是自掘自采;二是维持现状,等待掘进区掘进;三是集中力量在现有的几个回采头先采完再说,到时候矿上准有办法。当时领导同志对这三种意见没有作结论,让大家回去继续酝酿。
经过几天酝酿以后,又召开了座谈会。老矿工张世忠说:“这三个办法,独有自掘自采是个‘万全计’,这样干,既能增加回采头,解决采掘紧张的矛盾,又能从掘进头里白捞一批煤”。这个意见得到了大家的拥护。可是有人又提出了新问题:“好事是好事,可是搞掘进的劳动力从哪来呢?”主持会议的区长冯庆来引导大家:“算算账,看看不减少现在的回采头,又能节约出劳动力来,行不行?”这个意见提醒了大家。各采煤小组经过算账,挖潜力,都能抽出几个劳动力来,还不影响回采。
经过矿长批准后,他们就利用提高工效节约出来的三十多个劳动力,成立了两个掘进小队,包了两个掘进头。这样一来,回采头增多了,生产更主动了,每天从两个掘进头里生产出来的煤,占本区总日产量的30%多。
超产不忘“小秋收”
一天,冯荣到侯瑞山小队跟班劳动。休息时,工人们看着出的煤比昨天又多了,就高兴地说:“看!咱们的生产真是越来越上劲啦。”冯荣乘着这个机会,就教育大家不要满足,要大家想想是否还有新的增产门路。一谈起来,大家你献一计他献一策地说开了。老矿工侯瑞山说:“解放前,矿工们给资本家干活,丢煤掉垛的事多着呢?光我知道的,沿着七槽一些边边拉拉的地方,就有许多丢煤,如果都能把它采出来,就能给国家多增产煤炭。”冯荣觉得这个意见很重要,就记在日记本上。
为了证实七槽有没有丢煤,区里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一些老工人回忆起来,不但证实七槽有丢煤,同时还提出了七槽的压上、零号眼、主运道等六处丢煤的地点。许多工人提出有煤就应该想法采出来,国家这么需要煤炭,超产也不能忘了“小秋收”。区领导同志采纳了这个意见。
打头炮的侯瑞山小队,一来到零号眼,头个班就采出一百多吨煤,而且顶板和自然条件良好。就这样,仅两个月的时间,就从七槽到九槽,采出丢煤一万三千多吨。
八个月的时间过去了,“水三”获得了薄煤层超产的红旗。今年从1月到8月16日,共给国家超产煤炭十万零三千多吨。
(原载《河北日报》,本报略有修改)(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