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匼河村发现古人类文化遗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9-14
第4版()
专栏:

匼河村发现古人类文化遗址
根据对地层、动物化石和石器研究的结果,初步认为这座文化遗址的时代,比周口店中国猿人的时代稍早。当时人们的生活,比中国猿人更为贫困和艰苦
新华社太原13日电 古生物学家贾兰坡等对山西芮城县匼河村发掘出来的古人类文化遗址的研究,现在已得出初步结论。他们认为这座文化遗址的时代比中国猿人更早。
芮城县匼河村位于风陵渡西北约七公里的黄河东岸,北枕中条山,南临黄河,隔水与陕西华山遥相对峙。1936年,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曾在西安看见有人买到从匼河村挖出的动物化石,其中有肿骨鹿的下颌骨、剑齿象的头骨和臼齿、德氏水牛的头骨等。杨钟健教授根据这些化石资料,首先提出了在匼河一带有周口店期(中国猿人时代)的、由古代河湖堆积成的地层的看法。1957年和1959年,为配合三门峡水库建设,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曾先后派人和山西省考古工作者合作,到匼河一带进行了调查,发现了一些哺乳动物的化石和人工打制的石器。1960年6月至7月的一个半月内,这个研究所又组织了以研究员贾兰坡为首的、有山西省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参加的调查队,在匼河一带再次进行了复查和发掘。结果,在匼河村附近黄河东岸长达十三点五公里的同时代的地层中,发现了有化石和石器的地点十二处,共获得哺乳动物化石十三种,石器一百三十八件。贾兰坡和王择义、王健等考古工作者根据这些动物所生存的时期(如师氏剑齿象诞生于上新世灭于更新世中期,披毛犀和纳玛象诞生于更新世初期灭于更新世晚期,肿骨鹿、扁角鹿、德氏水牛等为更新世中期的典型动物),再加以对地层堆积物的研究,从而肯定了与这些化石共存的石器的时代,是居于更新世中期的最初阶段,比周口店中国猿人的时代稍早,因此,生活在这里的人类也应该早于中国猿人。
这次发现的石器中有五十三件石核,六十六件石片和十九件用石核和石片加工成的石器。这些标本上都有清楚的人工打制的痕迹或当时人们使用过的痕迹。贾兰坡等详细地观察研究了这些石器,发现有的石片边缘上具有长度大于宽度的剥落石片碎屑的痕迹,他们认为这是用来进行砍伐而产生的痕迹;有的石片边缘上有宽度大于长度的剥落石片碎屑痕迹,而且有中间拆断的现象,他们认为这是用于刮削而产生的痕迹;有的石器边缘已形成圆形,他们推测这是较长期使用的结果。在十九件用石核和石片加工的石器中,他们根据加工和用途把它们分为五大类:砍伐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状器、小尖状器、石球。这些石器的加工痕迹都是集中而深凹的,他们认为这是用石锤修整过的。这些考古工作者把匼河的石器与周口店中国猿人的石器作了对比研究。他们认为,在石器的打制技术上,中国猿人的石器比匼河的石器进步、精细。据此,他们认为匼河的石器比中国猿人的石器较为原始,时代较早,从而说明生活在这里、并且创造和使用了这些工具的人也比中国猿人原始。
根据对地层、动物化石和石器的研究,他们还推测出当时匼河一带的自然环境和当时人类的生活情况。比如,发现这些化石和石器的地层是河湖堆积物,因而可以想见当时这里有相当大的河流、湖泊和沼泽。这些石器的原料大部分是石英岩,还保存着或多或少的天然砾石(鹅卵石)面,说明当时的人就是从附近河滩上遴选石英岩砾石来制造石器的,匼河一带文化遗址的密集,说明了当时的人在这里已经相当繁盛。同时,在地层的砂砾层和泥灰层中所发现的石器尽管属同一时代,但还可能有稍早和稍晚的区别,说明这些石器的主人曾在这里世世代代生活了相当漫长的岁月。从采集用的三棱大尖状器和狩猎用的石球来看,当时的人们是过着既采集又狩猎的经济生活,但是,生产工具——石器的原始性,注定了他们的生活要比中国猿人的生活更为贫困和艰苦。
匼河文化遗址的面积是广大的,已经发掘了的面积还只是其中较小的一部分。因此,研究工作者认为,要全面地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情况及其所处的环境,今后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系统发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