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理想的力量与美——试评影片《红旗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9-14
第7版()
专栏:

理想的力量与美
——试评影片《红旗谱》
王云缦
观众对我国戏曲舞台演出经常有这么一句评语:一台好戏。在这简单、朴素的观感之中,却包含了严格的鉴赏要求。这不仅说某一个人物、一个主角在演出上获得成功,而且要求搭配整齐,甚至一琴一弦,都能浑为一体。这种艺术上的完整感得来不易,而对于电影这一综合性特别强的艺术形式来说,人们又更在这方面寄予殷切的期望。根据长篇小说《红旗谱》书中改编的同名影片(只是采取了书中反割头税斗争一段),虽然说还有一些令人遗憾的弱点,但是,从总的方面看,它还是担当起了不愧为一台好戏的赞语。整个影片热情洋溢,绚烂多姿,豪放与柔美兼备。影片的艺术特色、个性是比较鲜明突出的。
朱老忠(虎子)二十五年后从关东回到家乡——保定车站的一场戏,就强烈地给人这种感受。这里,本来也很容易处理成为一般性的过场戏,但是,影片现在的描绘是多么有声有色,引人入胜,它忠实于原作而又不拘泥于原作;它善于按照电影艺术的特点来进行构思;它在民族化、地方特色方面都作了精心经营……,在短短的篇幅中,初步勾勒出了朱老忠、严志和这两个主人公的性格风貌,作了鲜明的对比,而且造成了在影片结构上必不可少、承前启后的布局。崔嵬同志所扮演的朱老忠,在这场戏里,无论在思想情感的体现上、造型上都较为成功:刚毅、有力的外貌与神态,使人联想起当年的朱老巩;但是,他那副风尘仆仆的脸相,那顶不太整齐的厚皮帽子,又使他一出场就不同于自己的父辈,形象地点明了朱老忠独特的生活经历。就连朱老忠在小食摊前买包子这一小节戏,都没有被导演与演员忽略过去。贵他娘(老忠妻)有点心疼钱,阻拦朱老忠去买一文大钱一个的包子,但是,此刻,朱老忠就在这样一件小事情上也是如此兴致勃勃,掏出钱就要了六个包子,并喜形于色地递给儿子吃。这一易于为人所忽视的细节,在这场戏中,却起了烘托、渲染朱老忠深切思念家乡、热爱家乡之情的作用。同时,车站上叫买的保定有名的铁球,尤其是大鼓女艺人一曲高歌《朱老巩大闹柳林镇》的情景,都使环境的安排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并和主人公的心情、思想情感直接呼应;在影片情节发展的连续性上,则起了重要的纽带作用。我们从这一系列场景中深刻地感受到:不仅我们的主人公朱老忠没有忘记家乡,没有忘记二十五年前父辈和地主冯兰池的血海深仇,并且,就是在广大农民群众的心底,也深印着以朱老巩为代表的向地主阶级英勇斗争的事迹。紧接着,影片又在这里引出了朱老忠重逢严志和,严志和离家闯关东的情景,将情节的发展又深化了一步。影片也避免了那种常见的故人重逢的喜悦场面,而更进一步揭示出了地主阶级和农民群众之间的根本矛盾。二十五年过去了,但是,就是当年和朱老巩一起为护钟大闹柳林的严老祥的下一代——严志和,又因受不住冯老兰(即冯兰池)的深重迫害和剥削,终于要弃家别子,远闯关外去了。这件事,就如一根导火线似的点燃了朱老忠心底的复仇之火,新仇旧恨一齐涌上了心头;当他听说冯老兰还活着、活得挺结实时,他所说出的字字句句都似有千斤重量:“他活着就好。我朱老忠和他有算不清的账,让他等着瞧吧。出水才看两腿泥哩!”
可以看出,这场戏的构思与场面调度是相当完整,恰切和富有层次的;它不仅引出了朱、严两家的第二代、第三代,同时,将他们导向惊心动魄的阶级斗争的尖端,激起了人们对主人公命运的深切关注。在小说中,正是以较多的篇幅,比较细致地来展示这一系列人物与事件的来龙去脉的,现在影片将它们精练地压缩在一场戏中,脉络清楚,达到了很好的、动人的效果,这是值得赞许的。
“山雨欲来风满楼”,影片已经着力渲染、表现了这种气势,预示着一场新的斗争风暴的来临。但是,要真正深刻地刻划主人公,还必须正面地通过尖锐的、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来表现,使人感受到:来临的确是一场狂风暴雨,而不是毛毛细雨;要具备震撼人心的力量,而不是“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那么,影片将如何来揭开这一场新的阶级斗争的序幕呢?小说有自身的表现方法,刻板地照搬在影片中不见得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影片紧接着就独到地、别出心裁地创造了朱老忠扬鞭过冯家这场面。这一场戏,不仅在编、导、演等方面有了集体的创造,同时在摄影的位置、角度,以至电影细节的选择、音响效果的运用上,都起到了相互烘托、相互渲染的作用,其目的还在于从阶级斗争这条主线中来表现主人公的精神世界,揭示主人公的内在力量和内心美。
为了加强这场斗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内在力量,影片在这里非常自然、有机地插入了这样一笔——朱老忠十分关切地询问到自己唯一的亲人、姐姐的情况时,严志和告诉他说,他姐姐因为冯兰池的横行霸道,早就投河自尽了。这一笔,是这场戏的一个小小的高潮。而这消息,就如铁锤猛然击中朱老忠的心头一样,顿时使朱老忠全身热血沸腾,到了忍无可忍、一触即发的地步。因此,当朱老忠路过冯家大院门前,严志和担惊受怕地告诫他说“还是那老规矩,过他家门口都得下车”时,刹那间,朱老忠暴跳起来,嚷道:“什么?如今是民国了,我朱老忠就要破破他的规矩!”在大车上猛地高举赶鞭,愤怒地唰地一声击下,赶着大车,昂昂然威风凛凛地从冯家大院门口而过。这一声鞭响,仿佛积累了主人公全身心的仇恨力量,以千钧之力一下子落在了站在大门前的冯老兰的身上,震动得这一老奸巨滑、心狠手辣的地主冯老兰为之惶惶不安。这一声鞭响,也仿佛是一种象征,这是农民大众勇于向封建地主阶级斗争的声音,反抗的声音,不屈的声音。
这场戏所以获得强烈的艺术效果,也正由于它是通过具有明确思想意图、精心结构的场面调度来完成的。从实际生活的位置来看,冯家大院门口位居高处,冯老兰居高临下,很难避免给人一种高高在上、压迫的感觉。现在,影片都作了巧妙的安排。一方面,是人物精神状态的对照:冯兰池色厉内荏,外强中干;朱老忠正气凛然,神采飞扬。另一方面,是角度地位的处理:对冯兰池,影片采取了全景和中景,人物占据画面一角,显得渺小、孤单;对朱老忠,则很少带有背景,镜头就从中景猛地推成朱老忠的特写,脸部大特写,而且赋予了强烈明亮的光影,那种怒目而视、炯炯有神的目光,就如同要穿透冯老兰整个丑恶肮脏的灵魂一样。因而,当冯兰池猛然大吃一惊,倒退一步时,朱老忠却威武地驱车飞驰而去,造成了那种朱老忠在精神上、气势上压倒冯老兰的艺术效果。我们看到,正因为影片创作者在处理这一场面时,没有受到生活的表象的限制,而能够站得更高,从生活的本质出发,并通过富有艺术匠心的处理,因而使这一场面更符合生活的真实,更美,更理想。
电影《红旗谱》所以是一台好戏,给人留下一个比较完美的整体感觉,还由于它紧紧围绕着阶级斗争这条主线,围绕着朱、严两家与冯老兰之间的世代深仇这一焦点,相当出色地塑造了朱老明、老奶奶、春兰……等一系列人物形象。这些人物虽然不像朱老忠、严志和那样,正面处于斗争的中心,但是,他们的命运、境遇、思想情感,又是与整个斗争息息相关的;这些人物写好了,突出了,才使影片不是一两个主人公的革命传奇,而是有比较广阔内容的红旗谱。在这些人物刻划上,影片创作者运用了多副笔墨,各施所长,使人们有走进长幅人物画廊之感。我想就朱老明和春兰的形象作一些简略的分析。
朱老明一出场(他听说朱老忠回到家乡,就迫不及待地跑来会他),人物的外形特征,就很形象地说明了他的遭遇,引起人们对他的命运的关注:头顶上稀疏的过早的白发,拄了根竹棍,双目已经失明了……。等他满腔悲愤、激动地向自己最亲密的阶级弟兄朱老忠倾诉自己的不幸、冤仇时,三言两语,就描画出了一个被地主阶级压在生活最底层的雇农的形象,一辈子当牛作马,临老还被踢出来了,眼睛也被气瞎了。但是,他的骨头照样是最硬的,重重的生活磨炼只有更锻炼了他的筋骨,激励了他的意志。因而,当朱老忠掏钱给他治病,并鼓舞他说:“冯家的仇咱们迟早要报!”,这就如同在黑洞洞的万丈深井中燃起了一盏明灯,重新燃起了他心中的理想,希望,斗争的信念。他不如朱老忠见多识广,深思远虑,但在性格的豪放、坚毅、刚强等方面,又与朱老忠相互辉映,媲美,闪耀着真、善、美的光彩。
演员周村里同志在这里选取了几个十分深刻有力、富有典型意义的动作:他听了朱老忠一番振奋人心的话,就觉得字字句句都是他想说而还未说出的,都是他日夜梦想而以往又缺乏自信的,一阵阵激动,幸福,使他自言自语地仿佛从心灵最深的地方爆发出这一句话:“嗨!我心里真痛快!”又突然向门外疾步走去,临近门口,忽然停了下来,全身感受到一种巨大的支持力量和恢复了青春似的,连眼睛也像看清了什么。这时,他猛地将手中的竹棍摔掉,冲出大门。此刻,镜头又逐渐推近这一人物,使观众一步步紧紧注视着他内心的激动变化:他踉踉跄跄地向前冲了几大步,又张开双手,向前奔去,高声呼喊道:“乡亲们听着,当年大闹柳林的朱老巩的虎子回来啦!”同时由于利用了电影音响的扩大效果,比实生活中的唤声加强了无数倍,所以更给人以震撼人心的印象。这一真正发自肺腑的唤声,抒发了朱老明心中全部的痛苦,希望,理想;也抒发了千千万万农民群众心中的痛苦,希望,理想。这场处理,所以引起我们浓厚的兴趣,是因为它不仅通过电影艺术的特有手法,选取了一种比较新颖的浪漫主义表现形式;而且,从朱老明的身上,还体现了一个中国普通农民的英雄性格,一种革命浪漫主义的理想精神。电影《红旗谱》的基调恰恰正是这种斗争精神、理想的力量与美。
但是,影片又没有美化、夸大朱老明这一人物,十分注意人物的真实性、可信性。他的阶级仇恨的表现是朴素的,例如在冯老兰听说革命军将来到急忙逃跑,朱老明带领一群穷人孩子当街大骂一场,就很真实地揭示了他性格的另一方面。他身怀大仇,阶级情感鲜明,但头脑又比较简单,显然缺乏阶级斗争的锻炼,缺乏革命思想的武装。朱老忠的话又教导了他,他将“吃人狮子不露齿”的话语牢牢记在心中。使人看出,这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发展中的农民性格。
春兰的形象处理又另具特色,显示出影片不仅善于运用浓烈的色彩,强烈粗犷的笔触,而且,也能刻划比较细腻的乡村少女的心理、音容笑貌(这一人物在电影的后半部较弱,缺乏性格的发展)。例如春兰绣鸟罩一场,影片虽然没有正面去描绘春兰的内心情感,而从她所绣出的那只振翅欲飞、生气勃勃的画鸟身上,含蓄而抒情地衬托出了这一少女的心情——爱情的幸福与美好生活的理想交织在一起。这种心情,也就为她后来在一听说“革命”时,就兴奋、而迫不及待地将“革命”两字绣在身上的细节,提供了有力的心理根据。在影片里,她与运涛在瓜棚架上谈恋爱的情景,在送运涛参加革命军时的场面,在取景、色调、构图上都很优美,一幅幅剪影式的画图,给人无限美感。可贵的是,这些处理并不是孤立的,为美而美,而是被统一用来表现年青一代人物内心的美和青春的活力。这种柔情的美,也就与那种叱咤风云、气势澎湃的斗争中的美,统一构成了劳动人民的整体的美。
虽然影片《红旗谱》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有些处理使人神往。但也还有一些较为重要的弱点。例如,影片的后半部分,无论就思想的深刻性、艺术处理的力量来说,都较为逊色。其中一些起伏,高潮,例如朱老忠去济南狱中探望运涛,反割头税的群众斗争等,都还比较缺乏深度。有些戏,例如运涛见贾湘农,运涛向朱老忠叙说贾湘农的为人,江涛求春兰做鞋等,都属于比较一般性的情节交代,不仅不能一步步紧扣人心,而且多少使人觉得后半部的故事有断断续续之感,不能在人的思想上引向更高、更美的境地。与上述缺点相联系的,是朱老忠的性格显得比较单一,而远不如小说中丰富、多面。崔嵬同志在把握这一人物时,也过多注意了他的一些外在的方面。例如,原小说对于朱老忠回家乡后的感情就挖掘得比较深刻,他爱家乡,一心要替父报仇;但是,又使他觉得乡亲们的日子万分艰难,冯老兰横行乡里,心情显得十分沉重。例如朱老忠在大贵被抓兵,即将远行时,心里不觉愁闷的慌,无言无语,不吃不喝,反要贵他娘像管孩子似地开导他等等。正因为原小说从多方面来描写他的性格,既抓住了他的主导的一面,也不忽视许多具体的细节,因而人物给人一种突出的立体感;而且,作为朱老忠这样一个农民革命者来说,也还必然不同于后来一些历史时期的农民革命者,在他身上,就带有这一人物的思想特点和历史具体性;忽视了这一方面,一味将人物革命化,反而会造成一般化、简单化的感觉。此外,青年一代的形象在影片中也比较薄弱,人物往往只有一般的“文”“武”、“粗”“细”之分,缺乏比较鲜明突出的性格。
也许是一种苛求。应该说,电影《红旗谱》的成就是主要的,它获得了热爱这部作品的许多读者(观众)的赞扬。(附图片)
朱老忠听说大贵被抓去当兵,愤怒地拿起铡刀想立刻去报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