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勘测金沙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9-15
第3版()
专栏:云南通讯

勘测金沙江
本报记者 沈清泉
在云南高原的金沙江上游,两岸山峦起伏,森林密布。葱郁翠绿的云杉、冷杉、铁杉高达四五十米,树干笔直,重重叠叠的枝叶,好像撑天的巨伞。气候温和的山腰下面,亭亭秀立的云南松、华山松、落叶松一望无际,风吹过,发出哗哗的松涛声,真像绿色的海洋在呼啸。这些树木有的已生长了四五百年,都是很宝贵的材料。
经过森林勘测人员几年来的辛勤劳动,据初步调查,在这一片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里,木材蓄积量达数亿立方米,是全国主要的大林区之一。
攀登中武山
为了开发这里的森林,今年2月间,云南省林业厅派出了一支河道勘测队来到金沙江边勘测设计,打算今后利用金沙江水把深山老林中砍伐下来的木材流放出来。这支河道勘测队是1956年成立的,有三十多个队员,其中有老森林勘测队员,老水手,转业军人和才从学校出来不久的青年人。五年来,他们已在云南高原的林区勘测了十余条河流,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勘测金沙江这样汹涌澎湃的河流,在他们还是第一次。
他们背着背包,拿着仪器,沿着金沙江边,晓行夜宿,饥餐渴饮,逢山爬山,遇水涉水。过了拉鲊、白马口,来到中武山附近,两岸是刀削般的绝岩陡壁,高一千余米,直插云霄,真像一道天梯。峡谷深处,黑越越雾蒙蒙,江水湍急,浪花飞溅,地势极为险峻,无路通行。根据工作要求,必须登上绝岩陡壁的顶峰,仔细观察这一段山谷的形状,还要下到江边勘测江水的流速流量。可是,寻找了半天,找不到一条登上顶峰的道路。这时,有人建议大家退回去,从中武山后面走,绕过绝岩陡壁,放弃这段江水的勘测工作。但是,大多数人认为:不登上顶峰,下到深谷,就不知道这里的山脉形状,得不到峡谷的水文资料。要是峡谷中有了险滩、礁石,以后木材阻塞在这里怎么办?老工人范成芝说:“我们是给木材寻找航道的人,现在绕道走,怕麻烦,以后木材阻塞了,会给国家带来损失的。无论如何我们也要爬上顶峰,进入峡谷。不亲眼看一看,我放心不下!”踏测组长高世华是个转业军人,他说:“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应该学习国家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精神,只要兢兢业业,胆大心细,一定能登上这段绝岩陡壁的顶峰,完成党给我们的任务。”经过讨论,大家的意见一致了。
大家又继续寻找登山的道路,找啊,找啊,太阳快要落山了,老工人范成芝顺着山脉的走向,找到一条倾斜的岩缝。岩缝不宽不窄,刚好容得下一个人向上攀登。这位在野外久经锻炼又有登山经验的老工人,沉着地用双手紧紧抓住岩缝里的灌木,两脚紧蹬住凸出的岩石,一步一步地向上移动,终于登上了顶峰。白云在头上浮动,江水在脚下奔腾,当全体队员都安全登上了顶峰后,一个个像打了胜仗的战士那样高兴。
格勒坪遇挫
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这批勘测队员留在金沙江两岸的足迹也越来越密。他们经常是天亮出发,天黑休息,由于山高水急,往往一天只能走几公里路。肚子饿了吃一些干粮,口渴时喝一杯金沙江水,有时天黑找不着村寨人家,就在江边的石洞中过夜。虽然生活艰苦,但是一个个却精神振奋,情绪饱满。他们说:国家搞建设需要木材,农民作农具需要木材,人们作家具需要木材,我们是给木材开辟航道的人,只要对国家人民有利,再艰苦一些也感到光荣。
经过长途跋涉,他们走过了柏蚕坝、蚂蝗箐、洪门渡、老君滩,一天来到了小江附近的格勒坪。这里江面宽阔,地势比较平坦,是木材出河起运上岸的好场地。根据工作要求,先要在江面上横拉过一条三百多米长的绳索,再把一个二十多公斤重的铅锤和三百米长的测绳,顺着横江的绳索,一个点一个点的放到江中,测量出江水的深度,每一个点相距五米宽,一共要测量六十个点。但是这段江面水流湍急,波浪翻滚,船只很难在江面上稳定下来,因此,要在江上横拉一条绳索异常困难。
起初,有些队员认为:不在江上横拉绳索也可以坐在船上直接测量。于是带了测绳,乘着木船划到江中。结果水急浪大,测了两个点,测绳就断了。这时大家感到,只有在江上横拉起绳索,测绳才有依靠,于是又拖着铅丝渡江,不料船还未划到江心,铅丝喳一声又断了。
不拉过江横索无法测量,要拉横索又很困难,究竟怎么办呢?经过多次研究,决定用交叉法测量。这种方法是由测量员坐在船上从上游的左岸斜斜地向下游的右岸划行,当船只划到测量点时,立即把铅锤放下江底,记录下江水的深度以后,又很快提了上来。然后船只顺右岸江边向上划行,回到预定的起点,再从上游的右岸向下游的左岸划行,划到测量点时,又作第二次测量,这样就成了交叉形,每划行一次测量一个点。这个办法,要求船上的全体队员非常沉着机智,动作迅速敏捷,互相之间还要紧密配合。
一切准备工作搞好以后,船只开始划行了。这时船上的每一个人都聚精会神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当船划到了中心点时,测量员吴广信非常迅速地放下了铅锤,由于水势汹涌,铅锤沉到江底后和江底的石头互相冲击,吴广信的身体接连摇晃了几下,船只也颠簸起来。这时周智顺和焦经武赶紧把船平稳下来,让吴广信站稳身子立即把铅锤拉了上来,大家高兴地说:“这下有办法了。”接着又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测量,都成功了。记录水深的表上,出现了三个新的数字。
可是,在作第四次测量时,铅锤被江底的石头卡住拔不上来。吴广信越是用力拉,船颠簸得越厉害,再不丢掉铅锤,眼看就有翻船的危险,队党支部书记杨治州大声喊:“吴广信,赶快放手,丢掉铅锤。”吴广信这时才被迫松开了手,铅锤和测绳坠入了江中。
摸到了金沙江的底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不少人产生了急躁情绪。党支部研究了群众的思想情况,认为不克服目前的急躁情绪,不仅完不成这段江水的测量任务,而且可能发生意外。于是开了好几次会向大家耐心作解释,一方面肯定大家的热情高、干劲大、不怕困难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也不能光凭热情办事,还需要冷静地坐下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寻找克服困难的办法。经过反复讨论,大家的情绪安定了,认识到:山有山的特点,水有水的性格,要驯服金沙江,就要摸透金沙江的脾气,自己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就应向有经验的人学习。于是,他们跑遍了附近的几个公社,经过几天深入的访问,请来了一批在金沙江边土生土长,摸透了金沙江脾气的老水手和老农民。另外又向公社借来了两只船。这些老水手老农民听说测量江水是为了开辟航道流放木材,对行船过渡也有好处,都乐意帮助。说来也奇怪,这几只木船到了这些老水手老农民的手里,就变得服服帖帖的了。很快,这三只木船就划成一个川字形,整整齐齐地横排在江面。全队二十多个队员,受到了很大的鼓舞,都全力以赴地把从昆明运来的八号铅丝,迅速放到了江边。不久,一条绳索终于在江面上横拉起来了,新的铅锤和测绳,也顺着过江横索一个点一个点的坠到了江底,记录水深的表上不断记载着新的数字。队员们欢欣地说:“金沙江的底总算被我们摸到了!”
经过勘测队员们几个月来的艰苦劳动,利用金沙江流送木材的勘测设计任务,目前已全部完成。有关部门正在根据这些勘测设计资料作施工准备。不久以后,金沙江上游两岸原始森林里的木材将被砍伐下来,通过一泻千里的金沙江,源源不断地流送到各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附图片)
天山脚下
 新华社记者 徐邦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