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渔乡的变化——访湖南沅江县万子湖公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9-16
第2版()
专栏:湖南通讯

渔乡的变化
——访湖南沅江县万子湖公社
新华社记者 挺军 李涤湘
8月,我们来到万子湖公社访问的时候,乘小船穿过了万子湖,秋阳下,广阔的湖面波光荡漾。一会儿,过去一群追逐鱼儿的鱼鹰;一会儿,迎面驶来满载而归的渔船;远处,一对对风网船正扬着帆篷,在兜捕鱼群。万子湖给我们最初的一瞥,是繁忙的。
船靠岸后,登岸走不远就到了公社办公室所在地,党委第一书记田秋生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情况:全社有四个大队,其中三个捕鱼,一个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年年从这方圆一百八十里的万子湖中捕捞鲜鱼,供应城市和出口,三年来渔业生产水平稳步提高,1960年产鱼一百五十八万四千多斤,比1957年增加了20.6%;今年头八个月产鱼量又比1960年同期增加18%。
公社化带来渔业繁荣
在反动派统治时期,渔民受地主、恶霸和渔商重重压迫和盘剥,只能靠些破鱼网捕点鱼,万子湖一湖死气,满目荒凉。1954年,这里组织了五个渔业合作社和两个农业社,渔业生产蒸蒸日上。但合作社经济力量较小,彼此又分散经营,几个社都挤在少量的好埠头上(打鱼的地方)捕鱼,船碰船,网挨网,产量大受影响;而大量的比较差的埠头却很少人去,长年闲着或半闲着。渔民们早就盼望改变这个局面,公社成立后他们的愿望实现了。公社领导各渔业大队制订了捕捞的全面规划,湖面分期分批蓄禁(不打鱼),渔场得到了合理安排,渔船、渔具的使用也更加合理,捕鱼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又改变了历来只捕不养的习惯,实现了捕养并举。万子湖里只产鲤鱼苗,青、草、鲢、鳙四种家鱼苗都产于湖北省的长江上游。这里的渔民过去很想远出到湖北去捞鱼苗,可是受到资金、人力的限制,一直没有去成。公社化后,公社依靠社有经济的力量,添置了五万个鱼苗捞子,年年都组织渔业队到长江上去捞回鱼苗。
多面手多业船
怎样才能提高鱼产量?公社领导干部在探求着,许多渔民也在探索着。
有一次,公社党委第一书记田秋生听到莲花大队第二生产队社员袁甫生很有捕鱼经验,曾在一个夏季捕鱼三千七百多斤,比别人在旺季还捕得多。田秋生就专门去访问袁甫生,向他请教。袁甫生说:“我随水位的变化,轮流使用了黄古钩、卡子、奔钩三种渔具。这样不管水涨水落,都能打到鱼。”田秋生回社后,就召开公社党委扩大会作了研究,决定在莲花大队试验袁甫生的捕鱼方法,结果,一条船平均每天捕鱼六十八斤,比只用一种工具捕鱼的“单业生产”,产量提高了一倍多。经过试验,证明可行以后,公社党委就召开了现场会议,建议各渔业队采用。于是一个“一人多技,一船多业”的活动,在广阔的万子湖上开展起来,全社涌现了许多“多业生产”的能手。6月,湖里水位高,渔民们用高水位渔具照样能捕到很多鱼,这样,就推翻了这里流传了多少年的“神仙难捕六月鱼”的老话。
船多工具新
我们参观了公社渔具农具厂,看见工人们正在建造一只长达六丈的风网船,另一些工人在给一艘机帆船装配零件。这个厂共有三十七个铁木工人,人数并不多,但效率很高,全社用的一切渔具,从船钉到大型渔船修理、制造任务,都由它包了下来。在嘉禾捕捞大队,我们看见戴老花镜的老人和年轻姑娘,在树荫下,穿梭织鱼网。一问,才知道本公社所用的三四十种鱼网,包括大型的架子网、风网等,全是渔民们自己编织的。大量添置各种各样的渔船渔具,就增强了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现在,任凭万子湖波涛多么汹涌,也难不住渔民捕鱼了。
为了适应湖场和水势的不断变化,渔民们还在千方百计地改革渔具和操作技术。麻豪是一种大型渔具,操作时既笨重,又不安全。管竹山大队渔民郭炎生等琢磨了又琢磨,终于想出在船上装起绞车和滑轮,用来下网起网,这样,占用的劳动力由十九个减少到十一个,笨重劳动减轻了,也安全了。三年来,全社改革的工具和操作技术共达一千三百多件(项)之多。
前进吧,万子湖公社,有了你,万子湖一定会一天比一天富饶美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