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我对疏花疏果的看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9-16
第7版()
专栏:

我对疏花疏果的看法
翁心桐
果树栽培中疏花疏果技术的采用与否,或在什么条件下采用,是近年来不断讨论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首先要看疏花疏果的作用,其次还要看应用的可能,下面主要以苹果为对象,提出我的一些意见。
疏果的作用和应用
一、对果实品质的作用。以前,虽然有些报道认为疏果对果实品质(主要指大小、色泽)的提高并不显著,但是根据大部分的研究,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疏果,果实的品质总是提高的。
1958年以来,我国许多单位放弃了疏花疏果,实行保花保果,得到了产量既高、品质又好的成果。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保花保果的“国光”苹果园,由于酸度降低,口味很好。徐州果园在1960年保花保果后,不仅产量大增,而且果实大小、好果率比1959年提高了。河北、山东也都有保花保果后一级果提高的报道。这说明提高果实品质不一定非采用疏花疏果的措施不可。当然,上述结果并不否定过去疏果所起的作用。正是因为如此,它才能在生产上被某些栽培果树的人所接受。
二、对当年产量的作用。几乎所有的试验都证明,疏果总要影响当年的产量。
三、对克服大小年的作用。不少果树科学研究者过去和现在都认为疏果可以克服大小年,如库雷金、德拉加夫采夫、吴耕民、孙云蔚、胡昌炽等所写的果树栽培学都持这样的意见。但是,也有不少人如高列等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认为疏果并不能克服大小年。就以疏果能克服大小年而论,其效果也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达到,即只有大量疏果、早期疏果,才能得到促进当年花芽分化的效果。例如,马格勒斯认为只有疏到一定叶果比(七十比一),才能克服翠玉苹果的大小年;都仑认为要疏去幼果十分之九,才能克服大小年;色曼认为要在盛花五周后疏果六分之五,才能克服大小年。可见,只有达到七十比一的叶果比,只有在低产的情况下,才能达到产量平衡,克服大小年。从生产观点上看,这是没有好处的。我国许多单位,如河北果树研究所、西北农学院及旅大的红旗号、跃进号苹果生产单位等,在解放后一直采用疏花疏果技术,但到1958年前为止,并没有克服大小年。而在1958年以后,由于加强了管理,小年产量却接近过去的大年。因此,我认为大小年发生的原因很多,要对症下药,而单纯地依靠疏果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当然,不进行疏果会引起结果过多,从而易于压弯甚至压折枝干,影响树形,影响通风透风,使果树生长衰弱。但是,这也不是绝对不利的。疏果措施一般都在“生理落果”前后(大部在以后)进行,但是早在这个时期以前,新梢旺盛生长期已经过去,新叶的叶面积也已固定下来。这样,疏果首先就对秋梢生长及果树生长不很有利。并且,如要以减少来增强树势,那就非大量疏果不可。而在一般情况下,这样做的效果是值得怀疑的。
四、疏果措施的应用问题。许多研究证明,只有在大大地减少产量的前提下,疏果才能收效。1958年以前,在疏果的程度上有日趋轻疏的现象。以苹果为例,从留单果改为二、三为主或一、四配合。这种疏果技术的效果如何,是很成问题的。
许多研究证明,树势愈弱,疏果的效果愈不明显。疏果要在早期进行才有明显的作用,但是实际上常在晚期进行。我个人认为,鉴于疏果的作用可以用其他技术代替,而且疏果的效果必须在减产的前提下才较显著,因此就促进生产来说,它不是正确方向。
虽然如此,疏果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起一定的好作用。因此,对个别品种来说,在树势过于衰弱、结果过多有压断枝干的可能,或幼树的骨干枝结果过多等情况下,可以考虑疏去一部分或大部分,甚至全部果子。此外,由于疏果对果实的增大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如果栽培条件跟不上,那末对个别桃的品种来说,轻度疏果是可以考虑试用的。虽然这会使产量降低,但是由于果实大小和核的大小并不成比例,果实增大后可食部分却提高了。
疏花的作用和应用
疏花和疏果有不同的作用。许多果树在开花时枝叶生长正在开始,疏去大量花朵能减少开花时营养消耗,因此不论对当年生长或对花芽分化都有一定效果。
疏花技术很早就已经在生产上运用了。例如,六世纪在我国古农书《齐民要术》中就介绍过枣树疏花。但是直到现在,这种技术并没有得到广泛利用。对疏花的研究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逐渐开展,比疏果研究晚三十年左右。从效果上看,疏花远较疏果显著。因此,三十年代以后疏果研究逐渐减少,而疏花研究逐渐增多。直至最近,疏花研究仍然是国际园艺界主要研究项目之一。
柴斯用“旭”苹果作材料,看到疏花后叶面积增大41%—54%。倍雷用“花嫁”、“旭”、“奥丁堡”等品种作疏花研究,疏去70%以上的得到连年丰产,克服了大小年。近年来许多报道介绍了疏花得到当年及连年丰产的经验。但是,大小年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不能单纯依靠疏花来解决,同时疏花的作用也要看疏花程度、果树品种、树势等条件而定。
河北果树研究所在“醇露”苹果疏花试验中看到,即使疏去75%的花,收获的果实仍和不疏的十分相近。在1958年后没有进行疏花疏果,但是进行了深翻,加强了施肥,就大大减轻了大小年幅度,解决了大小年问题。
从效果上看,虽然疏花比疏果显著得多,但是疏花比疏果更费工,尤其是仁果类果树更是如此。这就是疏花不能在生产上广泛采用的原因。为了解决疏花技术问题,国外许多果树工作者进行了化学药品疏花的研究。早在1925年,奥其特尔试用了大量有机和无机药剂,后来看到无机药剂药害很重,煤焦油蒸馏剂较好。直到最近,二硝基盐被认为是最好的药物。但是,应用这种药物也有两个缺点,一是它的效果因气候、果树品种、甚至单株而异,一是对叶、果、短枝有药害。这样,尽管1940年以来有的报道已经肯定了疏花药物的效果,但是迄今还不能应用于大面积生产。因此,国外有些果树工作者已开始怀疑疏花技术应用的可能性。我个人认为,苹果花期很短,化学疏花要求时间比较严格,同时药剂选择也有困难,因此不如把力量放在修剪研究上更为有利。当然,对于花穗较大的果树如香蕉、枇杷等,疏花的应用还是值得研究的。
对保花保果的认识
果树栽培最终目的是收获更多更好的果实,而花又是果实的基础,果树是多年生作物,因此保花保果必然是果树栽培的努力方向。要做到保花保果,连年丰产,最后必须控制花芽分化,使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健壮花芽,做到用最少的花结最多的果实。因此,不但要研究大年情况下分化更多的花芽,还要研究小年时树的座果问题。
保花保果的提出不但改变了很多果树工作者对疏花疏果的过高评价,而且为研究花芽分化、提高座果率等课题提供了根据。另外,保花保果的运用改变了许多单位产量不高的现象。因此,我认为保花保果是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