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友谊万岁!——记我人大代表团访问印度尼西亚和缅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9-17
第3版()
专栏:

友谊万岁!
——记我人大代表团访问印度尼西亚和缅甸
谢林风 解力夫
友谊!兄弟的友谊,战友的友谊。中国人大代表团访问印度尼西亚的十三天中,处处深切地感受到这种友谊。
印度尼西亚的许多政治领袖、社会活动家、作家、艺术家、妇女领袖、和平运动和亚非团结运动中的著名人士,以及印度尼西亚中国友好协会的负责人,都纷纷安排集会,和中国朋友们见面欢谈。集会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隆重的宴会,有的是在办公室里和家庭里的叙谈,有的是几百人参加的歌舞晚会。主持这些集会的具有各种政治倾向的印度尼西亚朋友,都认为维护和加强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之间的友谊是重要的,需要团结合作来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需要互相帮助来建设自己的国家,需要合力保卫和平。因此,大家都珍惜这种友谊,热望发展这种友谊。
印度尼西亚亚非人民团结组织和印度尼西亚中国友好协会联合举行的一次晚会是特别令人难忘的。那天晚上,在灯火辉煌的妇女大厦里,不仅是印度尼西亚亚非团结运动和印度尼西亚中国友好协会的领导人和活动分子欢聚一堂,还有几百个工、农、青、妇、文艺和学生等各种群众团体的代表和国会议员以及许多政治活动家参加。印度尼西亚的朋友们给中国客人送了极有意义的礼物。工人们送了西伊里安的天堂鸟,农民代表送了劳动时用的斗笠。艺术家和作家们的礼物是他们歌颂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友好的诗篇,而大学生们则把他们的船形制帽给郭沫若团长和中国印度尼西亚友好协会包尔汉会长戴在头上。每个群众团体的代表都要求在会上讲话。但良宵苦短,只能把讲话改成唱歌。一些著名的印度尼西亚男女歌唱家,唱了印度尼西亚民族歌曲和中国歌曲。晚会一直被热烈和欢乐的气氛笼罩着,这是印度尼西亚人民和中国人民的真正的兄弟般的会见。
在一次亲切的会见中,印度尼西亚最高评议院副主席阿卜杜加尼给郭沫若团长起了个爪哇名字,就是“郭洛莫乔约”(Kromodjojo),意思是“胜利的人民”。阿卜杜加尼说,因为他从中国人大代表团身上“看到了反帝反殖民主义的理想的体现”。
阿卜杜加尼也把中国人民叫做战友,他说,在印度尼西亚人民的心里,中国人大代表团是“占据着共同战斗的战友的位置”。因为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革命都是亚洲民族革命的一部分,都是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斗争的一部分。郭沫若团长表示完全同意这位印度尼西亚朋友的看法,郭沫若说,为了两国人民的利益,为了世界和平,“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两国人民还要肩靠肩,手携手地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战线上继续进行战斗。永远无穷、无穷永远地团结在一起。”
中国人大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各地进行参观时,到处可以看到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两大民族自古以来非常密切的文化交流的痕迹。在雅加达博物馆,代表团看到那里陈列着大量的中国古瓷和古钱,描着麒麟和凤凰图案的古老的花裙。在日惹王宫,看到贴金雕花的柱子,朱漆雕花的家具,古代建筑的大门上雕饰着的飞龙和云头等。印度尼西亚的朋友把所有这一切都看成是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的有力见证。在参观日惹卡渣玛达大学时,该校校长沙齐多指出,在七世纪时,中国的学者和印度尼西亚的学者已经有了来往,那时中国的学者已到印度尼西亚三佛齐进行研究。他说,历史证明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友谊是悠久的。
中国人大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访问说明,中国人民和印度尼西亚人民都珍视彼此间的友谊,都希望不断发展和巩固这种友谊。郭沫若团长在多次集会上向印度尼西亚的朋友说:虽然过去中国和印度尼西亚有了悠久的传统的友谊,但过去的千年、万年,时间总是有限的,今后两国已经用友好条约固定下来的友谊,将子子孙孙、世世代代、永远永远地传下去,万古长青!
** *
9月2日夜晚,是我国人大代表团访问缅甸的最后一个夜晚。缅甸代表院曼巴赛议长在茵雅湖畔的联邦俱乐部大厅举行宴会,欢送我国人大代表团。
当郭沫若团长、李烛尘副团长和代表团的团员们,穿着缅甸服装和拖鞋步入宴会大厅时,乐队奏起了庄严而活泼的迎宾曲。曼巴赛议长说:“你们看,谁是中国人?谁是缅甸人?”郭沫若团长说:“我们全都是胞波”。主人和客人都爽朗地笑起来了。大厅内顿时掀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曼巴赛议长在宴会上致词。他很有风趣地说:“缅甸是农业国,最宝贵的是雨,雨大兆丰年,今年雨水特别多,原来是‘沫若’来到缅甸了。”“沫若”是缅甸话“雷”的同音语。这番话引起了一阵比一阵更响的掌声。郭沫若团长随即回答说,“不是雷——沫若带来了雨,而是雨带来了雷——沫若”。又是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
中国人大代表团在缅甸访问期间,无论在首都仰光,还是在故都曼德勒,或在文化古城蒲甘和海港城市勃生,时时刻刻都沐浴在比热带的阳光还要温暖的友情中。好客的缅甸主人们,总是同中国客人促膝谈心——谈当年访问中国所见到的美丽的景色和中国人民在建设中所取得的光辉成就,谈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他们的热诚接待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谈中缅两国深厚的“胞波”情谊;而每逢谈到中缅两国人民悠久的友好历史时,缅甸朋友们总是说,在他们的祖先建立曼德勒故都时,中国的工匠就参加了“德育乌因”的设计和建筑。在反抗日本侵略的时候,中国的侨民也一同参加了抗日斗争。对于这些往事的回忆,进一步加深了中缅两国的“胞波”情谊。
中国人大代表团访问缅甸虽然只有七天,但正如郭沫若团长所讲的,“这是丰富多采的七天”。在这七天中,代表团不仅看到了缅甸人民纯厚老诚的脸孔、珍爱中缅友谊和保卫世界和平的愿望,同时也看到了缅甸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瑰丽的古代文化。被称为世界奇迹的大金塔和蒲甘文物、著名的佛教圣地石阶山、远远望去有如拉萨布达拉宫的曼德勒山和驰名世界的“石经院”……给代表团的每一个团员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缅甸古典音乐和舞蹈更是生动地显示了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天才。在曼德勒专员吴季举行的宴会上,中国人大代表团曾经欣赏了缅甸艺术家们的精湛演出。他们的舞姿优美,使人拍案叫绝。郭沫若团长在宴会上对缅甸朋友们说,他深信,曾经创造了如此卓越文化的缅甸人民,在今后的年代里,一定会把他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丽辉煌。
现在中国人大代表团虽然结束了他们在缅甸的友好访问,但是中缅两国人民的心是永远分不开的。中缅两国人民之间的“胞波”情谊是永恒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