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佳品出于细心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9-19
第3版()
专栏:辽宁通讯

佳品出于细心人
本报记者 金源清
“珍珠落玉盘”
金城造纸厂一直保存一卷报纸和一本书。报纸是前几年的《人民日报》,每张报纸上面都有一道皱折,使得字迹印刷不全。那本精装厚书,是1955年出版的中文《列宁全集》第一卷,翻到318页,有块杏叶形状的空白,是因为造纸厂卷纸不慎,夹进一枚小纸片,在印刷时漏印的。
这几份书报,是这个厂的前任党委书记和厂长刘国保同志派人到印刷单位搜集来的,用来鞭策本厂职工,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刘国保同志红军出身,作风朴实。他听人赞美金城白纸,向不沾沾自喜。而当他发现人们用他们生产的白纸印刷的一张报纸或一本书上有一个缺点时,就雷厉风行的严加改进。这种严肃地对待质量的作风,在这儿已成风气,这个厂在成品质量的检查上,细心到这样的程度:不仅像在报纸和书籍上发现的纸病一律不准出厂,即使在每平方米纸面上,有一个小于针鼻的透孔,也不算合格品。国家规定,那些二点零毫米以下到零点五毫米的最微小的尘埃,在这样一块纸面上,不能超过七百个。但是,这个厂为了保证纸张质量,把那些可算可不算的也毫不含糊的算作尘埃。
自从搜集那几份书报以来,已经过去四年了,这个厂的产品质量,在国内造纸工业评比鉴定中,得到许多好评。金城白纸的主要优点是纸张纤维组织均匀,两面平滑,尘埃少,纸质挺硬。因此,常用来印一些经典著作和重要报刊。那些好文章印在金城白纸上,“恰如珍珠落玉盘”,叫人喜爱。
传统作风
人去作风在,刘国保同志的作风,成了人们的学习榜样。这个厂的同志们,谁也不肯躺在荣誉的温床上,总是细致入微地关心产品质量。炉灰问题便是一例。
书记、厂长们看到锅炉烧劣煤,炉灰增加,用六匹骡马拉不完,于是沿着铺到厂外的小型铁轨两侧,堆满炉灰。这个厂又没有大量树木作为遮蔽风尘的“绿色屏障”,一刮风,往往把尘埃吹在原料上。那些芦苇、荻子本来就有不少杂质,再刮上炉灰,用来造纸,纸面尘埃也就增加。于是,他们就增调了一列小机车,把炉灰送到大凌河岸,一个月就清除干净,厂区内不再尘砂飞扬。
造纸离不开蒸汽。有个时期烧劣煤,蒸汽烧不足,纸浆蒸得夹生,造纸机也烘不干纸张,纸面出现汽斑。党委副书记、厂长、副厂长和工会主席都到过水汽车间跟班领导生产,帮助工人出主意,使炉温平稳上升。
有一个时期,白纸上突然出现许多黑色斑点。看来极小,用指甲一划,便是一道黑印,因此连续十一天达不到质量标准。这黑点是哪里来的?通过化验,只能知道它是非纤维性尘埃,不是芦苇、荻子等纤维原料本身带来的,但要找出它的来源却不容易。工厂就发动工程技术人员研究。女工程师赵静珊和技术员赵天瑞,按着生产过程,一道一道的追查,最后终于找到了黑色尘埃的踪迹,原来漂白工段有两个装漂液的槽子好久没有排除渣子,过去打开一看,“哗啦”一声,撒出一滩煤渣和泥沙。原来黑色尘埃来自漂液原料硝石灰,这煤灰渣子流入漂池,一个颗粒破碎成若干个,便在纸面上形成大量黑斑。于是,他们在漂液流经的路线上,设置了三道筛子,过滤三遍。此外矾土、松香、滑石粉等填剂也都过滤,清水也要沉淀后才使用。这样纸面上的黑点终于消失了。
珍惜荣誉
这个厂的四号造纸机是台八十六岁的老机器,可是由于工人们精工细作,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在机器尾部,从前只有一个看汽工人兼管检查,他还要另外看二十三个烘缸,六十一个大布辊,有时候顾不过来。现在实行三人循环检查法。检查出纸病,就在机器轰鸣声中吹口哨,用手势打信号给机头的人。工人编排出几十个动作来说明各种不同的纸病。这是工人苦心钻研出来的办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