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摸清当地生产条件 适应气候变化规律 路口公社多种早稻掌握主动 夏收后不缺雨水可多种晚稻,如遇干旱可改种晚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9-20
第2版()
专栏:

摸清当地生产条件 适应气候变化规律
路口公社多种早稻掌握主动
夏收后不缺雨水可多种晚稻,如遇干旱可改种晚秋
本报长沙19日电 记者刘耀黎、李沁源报道:湖南临湘县路口公社广大干部和群众,通过总结今年早、中稻的生产经验,进一步体验了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变化规律安排生产的重要性。现在全社各队正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其他条件,着手安排明年生产。
路口公社共有十四个生产大队,大部分大队地处丘陵地区;社内还有一个内湖,有几个大队滨临湖畔。这个内湖通长江,夏汛到来时,有时江水倒灌入湖。这里每年6月份以前,通常雨水充沛;而从6月下旬开始,则经常发生干旱。解放后这里推广了双季稻,早稻产量一直比较稳定,其原因和这里的自然条件及其变化规律有关:因为6月下旬干旱发生时,早稻快要成熟,即使是水利条件不好的田,车水灌溉一两次也可以保收;种中稻则不然,因为中稻成熟季节较迟,往往发生干旱时,正是中稻抽穗时期,容易造成损失。还因为6月以前长江夏汛没有到来,近湖的几个大队种上早稻也容易保收;如果种上中稻,有时碰上长江水涨,倒灌入湖,容易把中稻淹掉。因此,这里在劳力、肥料、土质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种一些早稻是争取农业好收成的重要措施。这样作,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容易掌握主动地位。因为多种了早稻,夏秋特别是秋季没有遇上严重的干旱,则可以多种双季晚稻,早晚两季产量比中稻产量高;万一遇到了干旱,已从头一季中拿回了不少粮食,还可以在早稻田中多种一些旱地晚秋作物。
路口公社党委对于当地的这种自然规律和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早在1959年和1960年就领导群众两度总结过,并在今年春天制订农业生产计划时,向各大队、生产队建议,应根据各队条件,尽可能多种一些早稻。
今年这个公社各大队和生产队的早、中稻收获情况,进一步证明了根据当地这种自然规律安排生产的重要性。像新合大队虎形生产队,由于对公社的建议讨论充分,群众认识一致,在一百五十五亩水田中,种了八十二亩多早稻,特别是在一些水利条件不好的田里种上了早稻。干旱发生时,早稻已经成熟,躲过了干旱的威胁,获得了好收成。同时,因为早稻种得多,早稻遭旱时,他们就有可能把水集中起来灌溉中稻,使中稻也减轻了损失。这个生产队早、中稻收获的结果,产量接近包产指标。早稻收割后,社员们根据水利条件,已在一部分有水的田里插上了晚稻,水源困难的则种上了荞麦和秋红薯,有的种上了绿肥,为秋季多收和明年增产创造了条件。
但是,也有一部分生产大队和生产队认为:已经连旱两年,今年不一定再旱,多种双季稻,劳力太紧,因此,减少了早稻种植面积,扩大了中稻面积,特别是连一些水利设施不好的田也改插中稻,结果造成了损失。像马形生产队就是这样。这个生产队和虎形生产队同属新合大队,水田也是一百五十五亩,劳力、水利、日照等自然条件和虎形队不相上下,土质还比虎形生产队好。但是,早稻只种了二十一亩,中稻面积太大,当干旱严重时,水源困难,顾此失彼,结果造成了严重损失,早、中稻产量只达包产计划的一半。因为中稻收得晚,后作种植荞麦和秋红薯也错过了季节,晚秋作物也种得少。
为了用今年的事实,进一步教育干部,认识当地自然条件变化规律安排生产的重要性,最近这个公社召开了干部会,许多生产队召开了社员会,总结早、中稻收成好坏的经验教训。同时,公社又向各大队建议,明年要在其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种早稻。各个生产队也正在结合讨论明年三包,规划土地,安排明年种植计划。有的队已在翻耕稻田,计划种上绿肥,为明年早稻作基肥。(附图片)
浙江龙泉县梅岭公社曹岭大队第二生产队,为使连作晚稻有一个较好的收成,正在加紧培育管理。 新华社记者 陈秉祥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