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公社兴修水利 洼地成了粮仓 里浜大队三年增产增收面貌大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9-21
第2版()
专栏:

公社兴修水利 洼地成了粮仓
里浜大队三年增产增收面貌大变
由于电力排灌节省的大量劳力用于精耕细作,粮食产量年年增加,去年粮食生产和社员收入都比公社化前增加近一倍
本报上海20日电 上海市青浦县赵巷公社里浜大队,三年来水稻产量年年增长,社员收入逐年增加,由缺粮队变为余粮队。里浜大队由穷变富,主要是公社化以来,公社和大队大力兴修水利,改造低洼田的结果。
这个大队在高级社时期,水稻产量很低,1957年平均亩产只有二百九十九斤。公社化以后,1958年水稻亩产五百零一斤,1959年为五百八十二斤,1960年达到了五百九十四斤,比1957年增长了将近一倍。公社化前,这个大队每年要靠国家供应粮食,1957年国家供应的就达六万五千斤,从1958年起,逐渐有了余粮,1960年卖给国家的余粮就有三十九万多斤。
随着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社员收入也逐年增加,1957年平均每人只有五十八元,去年已达到了一百零一元,比公社化前增长了将近一倍。
这个队夏收以后,有两个多月没有下过透雨。但依靠公社电力灌溉站和抽水机源源引水灌田,一千三百多亩水稻始终没有缺水。目前水稻长势超过去年,又可望有好的收成。
里浜大队一千三百多亩耕地中,80%左右是低荡田。既怕涝又怕旱,解放前“十年九无收”。解放后到高级社时期,筑起了圩岸,兴修了小型水利,生产情况逐渐好转。但还不能根本改变这些不利的自然条件,仍旧是“东怕黄浦潮,西怕太湖水”,生产发展不快。
1958年大跃进以后,里浜大队地区的干部和社员,决心改变穷困面貌,兴修了一些水利;当年秋天赵巷公社成立,里浜生产大队购置了一部抽水机,在周围四个主要出水口打了四条大坝堵水。与此同时,青浦县里也新建了一条巨大的浦汇塘,流过里浜大队,直通黄浦江,出水进水更为流畅。1959年夏天,公社又兴建了一个有一百瓩电动机的电力灌溉站,为里浜、崧泽等四个大队服务。这年里浜大队有30%的田已由机电灌溉站灌溉,1960年增加到60%,今年扩大到80%左右,有效地控制了水患。1960年9月初,这里接连下了两天两夜暴雨,雨量达二百毫米以上,田里水深过膝,但因为有了四条大坝,防止了倒灌,再利用电灌站、抽水机和风车、牛车全力排涝,只三天多就把积水排出,损失很小。社员们说:“过去是天落雨心里愁,水没滩头眼泪流;现在是高堤大坝电灌站,水涝天旱不担忧。”
由于公社成立以后大力兴修水利,不断扩大机电灌溉面积,原来大队用在打水排水等项工作上的劳力(至少要占总劳力的40%以上),现在可以腾出来用于积肥和精耕细作。过去里浜地区很少积肥,有不少的田都是白田下种。1958年以来,用肥量逐年增加,1960年平均每亩水稻田垩到二十多担精肥。田间管理也大大加强。1958年以来,水稻田一般都三耕三耙、两耥两耘一拔草,部分地势过低不宜种夏熟作物的低荡田,还普遍进行冬耕,上水浸透,以利夏熟作物生长。现在这个大队低荡地区已经能够大面积种植夏熟作物,今年平均亩产就达到一百多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