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实干赢得了丰收——北京海淀区人民公社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9-21
第2版()
专栏:北京通讯

实干赢得了丰收
——北京海淀区人民公社见闻
本报记者 朱继功 张耀梁
乘车沿着京颐公路向颐和园驶去,经海淀镇,绕过北京大学校墙,只见水田棋布,细流潆洄,杂以荷花、荸荠,红花碧叶,俨然如画;远远望去,连绵伸展到玉泉山下的水稻,厚密整齐,秸秆挺拔,穗子已经吐出半尺来长。这里是以产京西稻出名的海淀公社。
“工分牌”前
早晨,万泉庄大队第三生产队的社员们,聚集在工分牌前,交口称赞“工分上了墙”。工分牌上写着每个社员工分的日清、旬结账,还有前几个月累积的总数,有的老年人让年青人给自己查一查账,昨天得了多少工分;更多的人还要仔细地找找自己的“对手”赶上了自己没有;也有人把牌子上工分数最高的男女“状元”的名字朗诵出来给大家听,真是热气腾腾!
这十来块木牌,成了光荣榜,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着无数“人比人”、“户比户”的动人事迹。陈林和许亮都是技术高、劳力强的园田组组长,工分上墙以前彼此暗中使劲,工分上墙以后,竞赛就明朗化了。今年头三个月,许亮比陈林少作了二十个工分;以后许亮手里一紧,到7月底,就超过了陈林四十分。社员王林往年干活浪当一点儿,常落个年底后悔。今年他时常在工分牌上看看人家,比比自己,自觉的加起油来,现在作下的劳动日竟然超过了一般社员。
人勤地不懒
说起干劲,真是一队更比一队高。最北面的肖家河大队,是公社旱田最多的一个大队。我们漫步在这个队的田间,只见青纱帐里,既长又粗的棒子斜插在秸秆上,早高粱穗红红的也快要成熟了。各样庄稼都长得挺好,惹人心眼里欢喜……。
可是,在一个多月以前,因为严重干旱,玉米才两尺来高,叶子打蔫了,白薯也旱的甩不出蔓,高粱、谷子也旱得发了黄。
怎么办?抗旱!那时候各个生产队都一边用白天浇菜、夜晚浇粮的办法充分发挥排灌机械的效用,一边组织壮劳力垒坝截水。有一天夜里,正黄旗生产队的白薯地里,灯光闪烁,社员们在浇地,党支部书记陈旭七十多岁的老母亲,也提着灯笼赶来了,她提灯笼给一伙人照明改畦口,社员们这下干得更欢了。后来,下了一场透雨,庄稼一天一个模样,按理大伙该稍息一下了,老技术员狄森却向大队献计:“趁这场雨给玉米耪个三遍,每亩能多收不少粮!”几年来,队里由于扩大了水地和菜田,经营费工,旱田很少动大锄,这次社员们听说要给老玉米锄三遍,把生锈了的大锄磨得像镜面一样。大伏天在玉米地里干活,闷热得很,但是,人们战胜了盛暑,完成了锄地任务。耪完以后,生产队又根据大家的意见,给庄稼追了一次肥田粉。现在,社员们瞅着一片片黑绿色的老玉米,幽默地说:“好家伙,真认不得您了;没想到今年还能长出这样的好庄稼,真是天不助人人自助啊!”
争天时夺地利
我们由南往北看了六个大队的田地,七千多亩水稻一罫比一罫齐整茁壮,老农们说,这是全社社员“争天时,夺地利”的结果。公社的同志告诉我们,今年插秧时因为荸荠、藕占着地,茬口倒不过来,动手迟了十天,当时从干部到社员个个担心着急。当公社作了紧急动员以后,一个声势浩大的生产竞赛就开始了。各队逐块安排了劳力,细致地组织了小包工,扎实地大干特干起来。西苑大队操场生产队的三个老头自愿要和青年小伙子比个高低,小伙子每人每天包一罫地,他们三人合伙每天也包一罫。一天下着细雨,大伙劝老头们歇歇,可是他们却一股子劲干完了两罫。在第一次评比中,被评为倒数第一名的肖家河大队吸取了教训,社员们发愤图强,很快赶上了先进。后来完成插秧任务的肖家河、五库、上河沿三个队,为了把全大队的生产搞好,又主动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出工帮助了困难多、进度慢的正黄旗、小王庄两个队。全大队因此夺得了全社红旗。
在这个生产竞赛热潮中,全公社插秧比去年虽然动手迟了十天,却提前一个星期插完。往年稻田只薅两遍,提一遍,今年薅了三遍,提了两遍到三遍稗草。临别时,公社党委书记对我们说:现在稻子等着开镰收割了,社员们正腾出时间来打草、修房搞点副业,同时为“三秋”作好准备。他兴奋地说,秋后一定再到这里来看看我们的成绩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