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掌握全年生产主动权 从吴江几个生产队秋播布局看全年生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9-22
第2版()
专栏:

掌握全年生产主动权
从吴江几个生产队秋播布局看全年生产
徐自强 戴国强
太湖之滨的吴江县,是江苏著名的晚稻产区。秋熟的稻谷这里历来称为“大熟”;夏熟的麦类、油菜、蚕豆等作物的产量,一般只占全年总产量的13%左右,群众称为“小熟”。
夏熟虽然叫做“小熟”,但是,它要在秋季播种,是明年生产的开头,也是掌握明年全年生产主动权的第一步。
怎样搞好秋播布局,掌握全年的生产主动权呢?
要 从 全 年 着 眼
吴江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张瑰琦告诉我们:今年全县近九十万亩水稻田,近一半是靠去年秋播的绿肥作基肥。他认为,在秋熟为主的地区,安排秋播作物的生产布局必须从全年着眼,从全年的生产需要出发;如果只看当前,只顾一季,往往会得不偿失。湖滨公社的同志用事实说明了这一点。这个公社的金星大队第五生产队,为了多收一些夏粮,去年多种了十亩小麦,挤掉了十亩绿肥。小麦除掉种子,每亩净收一百零七斤,以一季计算,增收小麦一千零七十斤。但少种十亩绿肥,缺了三十亩水稻基肥,结果这三十亩田比其它田每亩少收五十斤,总共少收一千五百斤。两者相比,虽多种十亩小麦,但全年少收粮食四百三十斤。
夏熟作物的茬口安排是否合理,对全年生产关系更大。夏季作物茬口安排得当,全年生产才能主动;夏季作物茬口安排不当,会造成一年甚至两年的被动。同里公社红旗大队的八队和二队,是两个紧相邻的生产队,水利、劳力、土地等条件大体相仿,可是在今年夏收夏种的时候,却出现了两种迥然不同的状况。二队虽然延长了收种时间,还是没有完成一百二十亩中稻的栽插计划;而八队的劳动力虽然不比二队多,却及时完成了夏收夏种任务,稻田的田间管理也搞得比二队好。主要原因是二队安排夏熟作物时,只考虑夏熟多收一些,夏熟作物大都是收获迟,生长期长的小麦和“朝鲜”油菜,夏收挤在一起,顾了麦子,顾不了油菜,更严重的是需要早插的一百二十亩中稻,只有三十多亩空茬田,季节不等人,不得不提前拔起还未成熟的“朝鲜”油菜,让田栽秧;中稻还未栽完,小麦就开始收割,麦子没收完,晚稻又急需抢栽;晚稻才栽了一半,中稻田里的杂草就露头了,顾前顾不了后,形成步步被动。八队安排秋播计划时,思想比较全面,全年生产秩序井然,步步主动。
“老 皇 历”和 新 条 件
号称“太湖湖底”的菀坪公社,由于地势低洼,田多劳力少,土地瘠薄,肥料不足,几乎年年都受涝灾的威胁,一年只能一熟,而且只能种生长期短、耗肥少的籼稻和中熟稻,而这种稻子的收成比较低。解放后,特别是公社化后,面貌大为改观,有了许多水利建设,降低了地下水位,同时有90%的农田实行了机电排灌,劳动力也增加了不少。就依靠这些不断发展的新条件,这里一年一熟改为一年两熟,粮食产量成倍增长。从1959年开始,这里又把种植籼稻和中熟稻的习惯改为种粳稻和晚稻。粳稻和晚稻是高产作物,可是在改制后有五分之一的田并没有增产。为什么呢?原因有三条:第一,肥料跟不上;第二,群众缺乏大面积种植和管理晚稻的经验;第三,品种单一,季节集中,劳力忙不过来。这三条反映了一个问题:这里在最近几年虽然有了很大的变化,但还不具备全部改种粳稻和晚稻的条件。一是土质还是和过去一样“小粉土”,不适宜种绿肥;二是这几年劳动力虽然增加一些,而一个人还要负担六亩多,仍然是田多人少,不但抽不出许多人来积肥,由于大部是晚稻,农活集中在一起,收种都要比别的公社推迟半个月,而多种籼稻和中熟稻,这样的矛盾就可以缓和一些了。有人因此说:“可见老祖宗以前对生产的安排,不是一点道理没有呀!”
八都公社反映了另一种情况。这个公社有两个条件相仿的大队,一个叫“繁荣”大队,一个叫“跃进”大队。这两个大队今年夏收的时候却出现了“两个不同”:繁荣大队夏熟作物面积将近占到总面积的60%,跃进大队只占40%多;繁荣大队麦类作物平均产量达到一百五十九斤,跃进大队还不到一百三十斤。原因是繁荣大队既考虑到这里地势低洼的特点,又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有利条件,不断降低地下水位,尽量扩大秋播面积,并改变了过去沤田不施肥的习惯,所有麦类作物都施了几十担河泥作基肥。而跃进大队老是抱着“老皇历”,忽视新条件,总认为过去从来不种夏熟作物,现在已种了40%多已经不少了,总以为“沤田”过去从来没有施过河泥,怕现在施河泥不起作用,因此产量比繁荣大队低得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