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我国养猪业的历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9-22
第7版()
专栏:

我国养猪业的历史
张仲葛
我国养猪业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四千九百年以前,我国就已开始养猪。
考古学家从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龙山文化”(距今约四千年前后)的发掘中,发现了与人类一同栖息的?、鹿、马、牛、羊等兽骨,其中?骨最多,与现代的?类相同。由种种器物上推断,当时的肉食是以?为主的。从吉林江北和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的资料来看,在出土的兽骨中以猪骨最多。1959年,在山东省发现了大汶口古文化遗址,在出土的兽骨中也以猪骨为最多,而且就出土的猪的头骨形状看,当时已有了不同的类型的猪。这一切说明,远在四千年以前,在夏禹殷商时代,我国就已经开始养猪了。
野猪被驯化为家畜要比上述的时期早得多。据史学家翦伯赞的推测,可能在公元前6000—9000年,在甘肃西南部野猪已经被驯化成家畜。
《诗经》《豳风七月》章有句云:“言私其豵,献豜于公”。“豵”是一岁的小猪,“豜”是大猪,这话的意思是说:小猪归自己,大猪献给公家(领主)。周代是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时代,当时已开始有了部分的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这时,农奴有了些自由,可以保有一小部分生产品,他们的生产情绪也比较高了些。周初对各种猪即有不同叫法,如母猪叫“豝”,公猪叫“豭”,小?叫“豰”,三个月大叫“豯”,六个月大叫“?”;也有把一岁猪叫“豵”,三岁叫“豝”,三岁叫“特”或“豜”,四岁叫“肩”,肥猪叫“豮”。古代还有许多关于大猪的记载。《尔雅》《释兽》说:大猪叫做?,高五尺。按周代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五尺就是115厘米,相当于现在三市尺多,即使有些夸大,想来也不会相差太多。《周礼》一书更提到从前有叫“豕人”的官,专管猪的鉴别,选择良种,交给专管饲养的官——牧人饲牧。兽医的出现,一般都认为可以推到黄帝时代,到了周代就正式设置了为猪、犬六畜治病的官。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大约在四千多年前,我国的养猪事业就已经相当繁盛了。此外,《越绝书》曾提到在越王勾践时(公元前500年左右),有“鸡山”和“豕山”,养畜场竟被称之为“山”,其规模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些都说明当时的养猪业已发达到一定的水平。
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22—211年)已有了铁制的农具。那时已经用牛耕田,生产力提高了一大步。人们对于肥料也已有相当的研究,对于猪粪肥的评价极高。同时由于肉食的需要,养猪业在畜牧业中居于主要地位。《孟子》说:“鸡、?、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又提到:“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这反映当时养猪对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西汉时代(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由于牛耕区域的扩大,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事业的兴盛,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第一个高峰。当时养猪的方式以放牧为主,由于大规模的牧养,曾出现了许多热爱养猪事业的人。《后汉书》《吴祐传》说:“祐年二十丧父,居无担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祐辞谢而已,守志如初。”又说:公孙弘(汉武帝的宰相)“家贫,牧豕海上
(渤海郡),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汉朝还有马氏兄弟五人,都善于养猪,人们赞美他们说:“苑中三公,巨下二卿,五门嚄嚄,但闻猪声。”《后汉书》说:“梁鸿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又说:“孙期……成武人,家贫……牧豕于大泽中,……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
汉代在猪种的选育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汉代《史记日者列传》载:“留长孺以相彘立名。”《物理小识》引留长孺的相彘法说:“短项无柔毛者良,一厢有三牙者难留。”这说明当时在鉴定技术上已了解到外形是体质的外部表现,能反映出猪的生理机能的特点和生产性能,因此据以选留种猪,对于汉代猪种质量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
猪的高度繁殖性能的形成,是长期人工选择以及为猪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的结果。汉《孔洞子》载:“豕主食,故一豕十七八。”这说明当时已经知道高产猪的培育是和饲养条件分不开的。汉代以放牧为主,大量用青绿饲料。由于青绿饲料包含有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成分,对于猪的繁殖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在多年的选种和培育下,中国猪很早就具有高度繁殖力的优良特性。汉代的猪种无论在体质外形还在繁殖性能上都表现出优良的品质。关于汉代猪种的优良品质,可以从近年来出土的古代文物中得到证实。下面我们列举汉墓出土的猪的不同品种。
汉代的小耳型猪(属华南猪类型):这是华南汉墓出土的汉代青瓦猪。根据它的外型来看,头短宽,耳小而直立,颈短阔,背腰宽广,臀部及大腿发育极为良好,四肢短小,鬃毛柔细,品质优良。这种优美的体态,说明我国古代猪很早就已具有早熟、易肥、发育快、肉质好的特性。(见图一)
汉代的大耳型猪(属华北猪类型):这是华北汉墓出土的汉代青瓦猪及其仔猪。它的头部长而直,耳大下垂,体型较大。由母猪的十分发育的乳房及仔猪的丰肥的情况,可以看出猪种的优良品质。(见图二)
汉代除了以大规模放牧为主的饲养方式外,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方式也在许多地区实行。汉墓出土的青瓦猪圈的各种类型,就足以说明当时舍饲的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饲养方式逐渐代替了以放牧为主的饲养方式。后魏《齐民要术》记载了这种结合的方式和方法:“圈不厌小,圈小肥疾;处不厌秽,泥秽得避暑。亦须小厂以避雨雪。春夏草生,随时放牧;糟糠之属,当日别与。八九十月放而不饲,所有糟糠,则畜待穷冬春初。”这说明当时利用放牧,节约饲料,而把有限的精料,用在冬春的舍饲期间。利用精料肫肥,在当时贵族和大地主家中,特别盛行。但是农民则以青粗饲料为主,适当搭配精料进行饲养,他们累积了不少的肥育经验,如在青粗饲料中选择营养成分高、适于催肥的饲料。据《齐民要术》记载:“猪性甚便,水生之草,耙耧水藻等令近岸,猪食之皆肥。”《淮南万毕术》载:在饲料中加些麻子和盐,猪就易肥。盐的作用在于提供矿物质,增进食欲,并帮助消化。《群碎录》一书说:“桐花饲猪,肥大三倍。”《神农本草经》说:“梓叶,饲猪肥大三倍。”
在仔猪的培育方面,我国早在公元第四世纪以前就发明了仔猪的补料办法,采用了补饲栏。《齐民要术》载:“供食?,乳下者佳,简取别饲之。愁其不肥。共母同圈,粟豆难足,宜埋车轮为食场,散粟豆于内。小?足食,出入自由,则肥速。”
隋、唐(公元581—906年)以来,我国养猪业一直很兴盛,它是增加农民收益的一种重要事业,当时称猪为“乌金”。《朝野佥载》载:“唐拱州(洪州)有人畜猪以致富,因号猪为乌金。”国家养猪场的规模也较宏大,头数在数千头以上,并实行大群的放牧饲养。《艺海》载:“唐卢?为虢州刺史,奏言虢有官豕三千为民患。德宗曰:徙之沙苑。?曰:同州亦陛下百姓,臣谓食之便。帝曰:守虢而忧他州,宰相才也。诏以豕赐贫民。”
汉唐以来,由于劳动人民对猪种的精心培育,我国猪具有较高的繁殖性能,并以早熟、易肥闻名。中国猪种的优良品质很早就被国外所重视。罗马帝国统治阶级对猪肉和脂肪的质量要求很高,他们的猪种晚熟、肉质差,于是引入了中国猪特别是华南的猪种,并广泛地利用中国猪以改良他们的本地种,育成了罗马猪,而罗马猪对于近代西方著名猪种的育成又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广辟饲料来源方面,我国劳动人民的经验是丰富的。汉代《氾胜之书》载:“破以为瓢,其中白肤,以养猪致肥。”这里指出用葫芦的瓤作为养猪的饲料。唐宋以后,更特别强调利用各种野生植物养猪,同时也注意到栽培饲料作物来养猪。特别是在元代,系统地总结了增加养猪饲料的几个主要途径。元代王祯《农书》指出:“江南水地,多湖泊,取萍藻近水诸物,可以饲之。养猪几占山皆用橡实或食药苗,谓之山猪,其肉为上。江北陆地,可种马齿苋、约量多寡,计其亩数种之,易活耐旱;割之,比终一亩,其初已茂。用之?(割)切,以泔糟等水浸于大槛中,令酸黄,或拌麸糠杂饲之,特为省力,易得肥腯。”当时已根据不同地区采用水草、野生植物或马齿苋等饲料饲养;并且马齿苋这一高产饲料,已开始按养猪多少,建立饲料基地栽种。特别宝贵的经验是把割下的马齿苋切断,加米泔水混合醱酵,醱酵后的饲料,不仅能杀死病菌,且能使纤维变软,并产生酸味和香味,刺激猪的食欲,帮助消化,增进食量。由此可见,早在公元第十三世纪,即已广泛推行了养猪饲料基地的制度,并发明了通过酵母的作用制成发酵饲料的饲养技术。所有这些,对于当时和以后养猪业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从明代文献中,可以看到我国养猪业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猪的选种技术和培育技术有了提高,出现了不少的优良品种,并且发明了火腿腌制的方法。明徐光启《农政全书》载:“猪多总设一大圈,细分为小圈,每小圈止容一猪,使不得闹转,则易长也。肥猪法,用管仲三斤,苍术四两,黄豆一斗,芝麻一升,各炒熟共为末,饵之,十二日则肥。”舍饲为积肥创造了条件,明代的许多文献都指出当时农民养猪的目的是为了积肥。这一时期,有两种养猪的方法,一种是以精料为主、不计成本的“富养猪”的方法,一种是大量利用青粗饲料的“穷养猪”的方法。
“富养猪”方法的结局正如明末《沈氏农书》所记载的:“养猪常用精料豆饼,大麦,糟等来饲喂,亏折身本,此其常事。”广大农民因地因时制宜地大量利用青粗饲料,合理加工贮藏,不用或少用精料,这种既经济又能满足猪只营养的养猪方法,大大促进了明代养猪业的发展。在选种技术上,除注意外形、要求体质结实、各部发育匀称、骨细、少筋、多膏者外,并且注意选择性能良好、吃得少、长得快的猪,认为这样的猪种
“食物至寡,故人畜养之甚易生息。”在精心选育下,明代曾培育不少优良的猪种。《本草纲目》载:“生青、兗、徐、淮者耳大;生燕、冀者皮厚;生梁、雍者足短;生辽东者头白,生豫州者咮短;生江南者耳小,谓之江猪;生岭南者白而极肥。”可见,当时我国各地已有了不少的名贵猪种,特别是两广猪种闻名国内国外。
养猪业在清代(公元第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末)仍在不断地发展。对于各地的猪种也有了较详细的描述,《三农纪》对华南猪种作了描述:“岭南者,黑白花,耳小足短。”在繁殖技术上确定了公母猪配种的比例,提倡多胎高产,两年五胎。《齐民四术》载:“凡母猪二十,一猪郎(公猪)。母两年五乳。”在仔猪培育上,从胚胎开始,即注意怀孕母猪的饲养管理,使母壮儿肥,并注意早期补料、饲料的调制和冬季的防寒问题。《豳风广义》载:“猪孕四月而生。母猪怀子时,不可餧以细食,恐猪肥油大,则生子难活。生子后,母猪当餧以细食,生乳以奶?子。?子初生,宜煮谷饲之,或大麦屑;或豆屑,荞麦穄秫屑,务宜煮熟,少加草末糠麸饲之,不可与母猪同食。或置木栅栏,留空,只容?子出入。或圈墙下开一小窦,令?子出外饲之亦可。十二月生子者,必须置温暖处,常以火烘之,或将地下掘空如匟样,下煨以火;不然则脑冻不合,出旬便死。”在饲料方面,指出要从各方面进行搜集,并且强调粗饲料要煮过,因为蒸煮后,粗饲料纤维软化,容易消化,可以增进猪的食欲,促进猪的生长。《三农纪》载:“近山林者,宜收橡栗之属,采嫩叶野蔬,煮以豢之。近湖水者,宜收浮萍泽菜之属,煮以豢之。陆地平原,宜用田一丘,厚粪熟耕,种瓜苋诸芋之属,采楮榆梓叶煮豢。收荞衣豆叶捣为末,和糠糟拌匀,泔水泡豢。禁豢于星下。”在饲养技术上,则掌握圈干食饱、少喂勤添的基本原则,如:“若养数猪,饲须下少。豢人持糟工圈外,每一糟着糟口杓,轮而复始,令极饱。若剩糟,复加麸糠,散于糟上,令食极净方止。善豢者六十日而肥。”
清末至解放前夕,我国养猪业日趋衰落,这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的结果。据统计:宣统二年(1910年)收猪肉税一百九十多万元,民国四年(1915年)以后,猪、牛、羊的肉税总共才不过一百二三十万元左右,民国十一年(1922年)以后,更降到了五十来万元。直到全国解放后,养猪业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附图片)
图1:汉代华南小耳型猪
图2:汉代华北大耳型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