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秋游鲁迅故乡——绍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9-24
第6版()
专栏:

秋游鲁迅故乡——绍兴
钦文
绍兴,我曾经到过许多次;这次重游,却好像是到了一个初游的地方,所闻所见,和我记忆中绍兴的情况,变成了两个样子。这并非由于记忆模糊,实在因为,不但情况改变得大,而且新旧社会,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我记忆中解放以前的绍兴,的确像鲁迅先生在《呐喊》、《彷徨》和《朝花夕拾》上所描写,有好吃懒做像孔乙己的,有游手好闲像驼背五少爷的。农民辛苦得像闰土,脸上全是皱纹,仿佛石像一般,还是不得饱暖。妇女,不是像祥林嫂那样活既活不成,死也不敢死;就是像杨二嫂的做“豆腐西施”;或者像阿长、衍太太那样切切察察,搬弄是非。现在是:东湖农场有千斤田,东浦叫做“乌克兰”。农民有吃有穿,高高兴兴,勤耕细耨。一路所见,单季晚稻金黄黄,间作晚稻桂花黄,连作晚稻碧油油,都是密丛丛的。女社员也是出工记分,无须再像从前的的笃笃地熬夜褙锡箔。高烟囱,炼铁炼钢;大工厂,烧玻璃,烧瓷器。山间开铁矿开铜矿,水上运煤炭运木料,需要的是劳动力。像阿Q和小D为着争做短工而拔着辫子扭打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也不再允许游手好闲的懒汉存在。正直的知识分子,以前范爱农被迫害淹死菱荡,像吕纬甫、魏连殳的都无出路。现在是开会做神仙,敞开思想,无所不谈;畅所欲言,心情舒畅。
八十年前鲁迅先生诞生时,正当鸦片战争四十一年以后;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高度的剥削、压迫和愚弄下,做医生的,像《明天》中的“何小仙”,《父亲的病》中的“陈莲河”等,说什么“冤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连名医陈念义的儿子开的药方,也像《无常》上所说:“第一煎吃下去,冷汗发出;第二煎吃下去,两脚笔直”。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医生们忠心耿耿为人民服务,不断提高医疗水平,积极进行技术革新,千方百计救治病人,与当年比较起来,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绍兴的大街本来不大,以前两旁店上满挂长招牌,什么“两洋海味”、“南北果品”,拖得低低的,行人往来,要防撞破头皮。现在新翻造的柏油马路,平坦宽敞,汽车经过可以通行无阻了。
从绍兴到杭州,从前搭航船要在舱内挤一整夜;黎明赶快船,要下午才到西兴。1919年鲁迅先生为迎接母亲回去时搭了越安轮船,已算新办法,也还要半天。现在汽车路和铁路并行,单放汽车一个半小时就可以直达杭州。
党和人民政府重视文物,保存革命文物,保护历史文物。“鲁迅故居”,“老台门”里太平天国的壁画,秋瑾烈士的故居“和畅堂”都列为一等文物保护单位了。“百岁堂”已整顿一番。大善塔经过五六年的小修不再倾斜。明朝的大书画家徐渭的故居“青藤书屋”,大画家陈洪绶也住过,那里的“天池”、青藤都已加以整顿,刻着文长像、老莲文的碑石、对联也都依照原样保存着。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遗迹,偏门外的快阁和鲁迅故居附近的“沈园”,也已加以整理而保护。绍兴鲁迅纪念馆也新增了三种陈列品,作品的各种译本,手稿和新旧社会对比。还有晋朝大书家王羲之的遗迹兰亭,南门外的东湖和禹陵,由于群众的要求,都作了必要的修理;东湖且有适当的布置,亭、桥、花、木,足供玩赏。
禹陵和禹王庙的所在,峰峦秀丽,气势雄伟。鲁迅先生在故乡做教育工作时,曾经带领学生远足到禹陵,在禹王庙的石阶上照过像。那种服装整齐、秩序井然的气象,还可以在纪念馆里看到。夏禹王是我国第一个治水出色的民族英雄。后来鲁迅先生在《理水》里把他塑造成为伟大的形象。鲁迅先生的确是善于运用古代伟人事迹向青年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
用毛笔写字,“铁画银钩”,是我国的一种特殊艺术。王羲之的字,“其笔势飘若游云,矫若惊蛇”。他能刻苦钻研,“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成为书家之圣,不是偶然的。他所作《兰亭集序》,并为后人所爱诵。兰亭在“崇山峻岭”之间,有“茂林修竹”。群众爱慕其人,也爱游其地。
绍兴本是个府,稽山镜水,风景如画。“鉴湖八百里”,素称鱼米之乡。绍兴城古色古香,春秋时是越国都城;如今龙山之麓,“越王台”畔,辟成公园,作为劳动人民游息之处。龙山顶上的望海亭已焕然一新;纪念秋瑾烈士的风雨亭,取名于“秋风秋雨愁杀人”的遗诗;这和大街上她就义处“古轩亭口”的纪念碑遥遥相对。在优美的环境中,绍兴历代名人辈出,像刘宗周,就是念台先生;黄宗羲,就是梨洲——南雷先生;朱之瑜,就是舜水先生。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曾经特地在水户下车去谒墓。在辛亥时期领导革命的有徐锡麟烈士和秋瑾烈士以外,还有陶成章烈士等。
徐渭不但是个大画家,他的诗文和书法也都很好。他的画富有创造性,特具一种风格。今年纪念的十大名画家,他是其中之一。他画的葡萄是活生生的;他画的驴子好像正在那里奔跑。但在旧社会里,他潦倒一生,终于发生狂疾,神经错乱,误杀其妻坐了牢监。
“沈园”是陆游的伤心处。在封建社会里婚姻不自由,迫于母命,他的爱妻离去;后在沈园重见,还是依依不舍。每到“映波桥”边,我联想到“沈园柳老不吹绵”等诗句,想到他《钗头凤》的悲剧,总是深为感动。相传陆游读过书的“快阁”,也使他很不痛快。他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诗上说,“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身在孤村,心在战场;他对于南宋当局的不抵抗,不知道收复失地,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诗上焦急地说,“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死前恨不见中原。”“万事忘来尚忧国。”他的《示儿》诗: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充分地表达了高度的爱国思想。他也关怀人民的疾苦:“南邻更可念,布被冬未赎;明朝甑复空,母子相持哭。”
越是困难,越加要努力;环境越恶劣,越加要奋斗;刻苦钻研,勉成大事;为国为民,不惜牺牲生命这种先贤先烈的革命传统精神对于鲁迅先生青少年的时期,总是起了作用的吧。这次我在“三味书屋”又看到鲁迅先生读书时在那书桌上刻下的“早”字。他因事迟到书房,就以此警惕,不再有迟到的事。想见他能刻苦自励,多么认真。每到年终、节边,温习功课,他能够把叠得一尺多高的经书挟到老师的面前去一口气背诵完,没有什么疙瘩。他能够接受民族文化遗产,继承优秀的传统,这才可以从事改革,成为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这在他青少年时期已经打下了基础。
绍兴秋日田间的红叶,不是什么鸡爪枫,而是乌桕树。乌桕可以做蜡烛,绍兴一向种得很多。河流既多,水流缓慢,所以平静如镜。秋后水更澄清,因为多种菱,浮泥被菱根吸收了,游鱼条条可数。菱荡里的钓魲鱼味鲜美;以前为地主阶级所享受,现在按劳分配,多劳动、劳动好的可以多吃鲜鱼。
两岸稻禾青黄间隔,映得红叶更鲜艳;路亭、桥梁棋置,涟漪轻轻闪微光;远处是青青的山做背景。踏桨船——脚划船荡漾其间,无论从船内看或者从船外看,都有爽神悦目的美感。这种绍兴特有的美景我一向觉得可观,但却从来没有像这次感受的深。以前我去绍兴总是有点事情,不免匆匆忙忙。这次我于休假中往游,心情舒畅;“静观万物皆自得”,这就更觉得美好!(附图片)
鲁迅先生像(木刻) 赵宗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