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在鲁迅博物馆里——一个座谈会的记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9-26
第8版()
专栏:

在鲁迅博物馆里
——一个座谈会的记录
9月中旬的一个清秋的早晨,在北京鲁迅博物馆里,几位青年参观了博物馆以后,即席座谈了参观后的感受,这里摘要发表他们的谈话记录。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杨尚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生):在博物馆的墙壁上,我又看到鲁迅先生这两句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两句诗,是鲁迅先生一生实践的概括。他的这种“硬骨头”精神,从许多展品里可以看到,而且顺序看下去,越看越明显。例如1927年“四一二”以后,许多进步作家惨遭杀害,鲁迅先生时刻都有生命的危险,但他毫不畏惧,反而越战越强。这里陈列着一本《前哨》,是“左联”为纪念被害的柔石等革命作家和揭露国民党的屠杀罪行而秘密出版的。当时,国民党正在搜捕鲁迅,鲁迅不仅不消沉,反而亲自主持了这个纪念专刊的编辑、印刷等工作,并写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对敌人没有深切的恨,哪会有这样的胆识和勇气!
王 培(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员):我看到鲁迅先生和民权保障同盟的杨杏佛先生的一张合影,从这里也可以看到他和敌人势不两立的仇恨。杨杏佛先生被暗害以后,黑名单上也有了鲁迅的名字,别人劝他不要去参加追悼会,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地去了,并把门锁放在家中,以表示自己的抗议和对敌人的藐视。但是,鲁迅先生对敌人作战又不是盲目蛮干的,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他又非常重视战略和战术。他平时很注意敌人的一言一行,例如他当时搜集了很多反动报刊上的材料,剪贴起来,批上日期,作为打击敌人的资料。
杨尚德:鲁迅对敌人的恨是刻骨的。他在逝世前表白:
“……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也不饶恕。”
我想,我们正是要学他这种“骨气”,继承他这种战斗精神,在工作中不畏惧任何艰难,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要有革命的“骨气”!
张作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助教):鲁迅先生对敌人的恨,正基于他对人民的爱。他的爱憎分明。展品中有许多经过先生校阅修改或帮助出版写序跋的进步青年的文学作品和木刻,鲁迅先生对这些革命的新生事物,总是竭尽全力地扶持,使其发扬光大,因为他认为这些都是于人民有益的,是人民需要的。
杨尚德:你看,当他听到红军长征胜利的消息,马上拍电报祝贺;陈赓同志到了上海,他马上请他到家里长谈长征的情况,并且准备以此来创作一部中国的《铁流》。刚才看到陈列的陈赓同志当年为鲁迅先生画的那幅长征路线图,我就想到当时先生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向往,对人民的爱有多么深沉!
张作明:鲁迅说自己吃的是草,挤的却是牛奶。只要是对革命有利,任何牺牲,他都在所不惜。鲁迅这种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值得我们青年一代学习的。我常想,如果说鲁迅先生当年吃的是草,我们今天可以说吃的是牛奶了,但是我们对人民的贡献实在太少了。
宋源文(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助教):我是学习木刻的,对展品中有关鲁迅先生提倡木刻运动的材料特别有兴趣。展品中有鲁迅先生当年给我们的系主任李桦先生的一封信,我看了感到分外亲切。那时候李桦先生还是个青年,正在广州一个小学校里教书。他曾经和我们讲起当年寄木刻创作给鲁迅先生,信上连通信地址都没敢写,自己并没想到让先生回信的。但是,先生终于在信封上发现了一点线索,热情地寄了回信来,所以先生回信的开头就耽心李桦先生是否能收到这封信。从这封信开始,他们即不断的联系,鲁迅先生对李桦先生的木刻创作非常重视、爱护,并多次地加以具体指导,到现在李桦先生还经常提及鲁迅先生对青年们的热爱和关怀。鲁迅先生对木刻青年的关怀,也正是表现了他对人民的爱;他提倡木刻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拿起这种武器来打击敌人,为当前的革命斗争服务!
刻苦的工作作风
孙以慰(北京新华书店中文业务科):我看了博物馆以后,觉得鲁迅先生真是博学,他的爱好和兴趣也是很广泛的。你看他抄录古书,整理碑帖,搜集木刻,还搜集古铜镜、泥塑、石佛艺术照片、苏联绘画明信片和儿童画片。他花费了多少精力呀!我是搞书刊发行工作的,应该了解鲁迅的全部作品,惭愧的是过去看鲁迅的作品太少了,我今后一定要多读鲁迅的作品,学习他那种刻苦求知的精神。
王 培:我看到陈列的鲁迅先生的手稿,和他抄录、整理的古文,每一篇都写得那么工整,一笔一划,一个标点,都不疏漏,称得起是一丝不苟。鲁迅先生的渊博是用自己的心血和艰苦的劳动换取来的。他每做一件事,总是十分认真负责,毫不马虎,例如当年他翻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就是为了战斗的需要和自我学习。我也想到他说过的一段话:“我是主张青年发表作品要胆大心细的,因为心若不细,便容易走上草率的路……”我虽然不是从事文学创作的,但这些话同样适用于一个戏剧工作者。我们现在正努力提高话剧表演艺术水平,党和国家给我们准备了一切有利的条件,如果我们也拿出鲁迅先生那种刻苦钻研,认真下苦功夫的劲儿来,我想一定会有好收成的!
杨尚德:看鲁迅先生的文章,常敬佩先生的博学。这次看了展出的先生的手稿和藏书,才知道先生用功之深。先生早年就已有了文学的底子,以后为了战斗的需要,又废寝忘食地深钻,而且边战斗边学习,由于读书多、观察的广,所以想的深,说的也准。我们有些人则往往满足于一知半解,便停步不前,和鲁迅先生一比,真是令人惭愧。
王 培: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我们青年人就要学这种采百花的精神,千万不能连一朵花还没采好,就想酿一吨的蜜了。
杨尚德:是呀,以前总觉得鲁迅先生是天才,看了展览,想到先生的一句话:“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诚然是天才,但更是勤奋的结果。
朴素节约的生活
王 培:我在鲁迅先生的居室“老虎尾巴”前面站了许久,这里面的一切陈设有多朴素啊!鲁迅先生睡的是硬板床,桌前用的是一盏小煤油灯,鲁迅先生就是伏在这样一张简陋的小木桌上写了《彷徨》,编了《莽原》、《语丝》……。他不知在这间斗室里熬过多少不眠的夜晚!但是,不管政治环境再恶劣,生活再清苦,鲁迅先生的战斗精神是毫不松懈的。他生活上这样的俭朴,更不是为了“惊世骇俗”,故意做给别人看的,这一点许广平同志在《欣慰的纪念》中说的最中肯了,她说:“沉迷于自己的理想生活的人们,对于物质的注意是很相反的。”是的,也只有把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在人民利益上面,他才不会斤斤计较于个人的得失。
孙以慰:鲁迅穿的袍褂和戴过的围巾还珍藏在博物馆里,看了这些实物,也就认识到鲁迅先生在生活穿着上是很不讲究的。听说鲁迅先生穿的鞋也常打补钉,这种俭朴节约的作风,正是劳动人民的一种可贵的品质。
宋源文:鲁迅先生俭朴的作风和他战斗的生活是一致的,例如“老虎尾巴”床下的那个网篮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据。俭朴的生活正适合于一个革命家的战斗需要,他准备的网篮,就是为了行动的方便。鲁迅之所以不想过太安逸的生活,正是他时刻以革命为怀,时时想到和敌人战斗。今天我们的时代变了,但是我们又有了新的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战斗任务,学习鲁迅先生的生活作风和战斗作风,还是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的。(附图片)
张作明 速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