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开镰之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9-27
第2版()
专栏:辽宁通讯

开镰之前
新华社记者 马桂才 任庆元
“白露”一过,东北的气候,一天比一天凉了起来,大忙的秋收季节就要到来了。
9月上旬的一天,我们到辽北平原的辽宁省昌图县古榆公社劳动大队访问,这里的秋庄稼长得不错,社员们正在利用开镰前的时间,作好迎接秋收的准备。
第五生产队新打起了一座四方的大场院围墙。在场院中,孙殿林赶着三头大牛拉着一台双轮双铧犁,一犁挨一犁的翻趟场地,然后压光。老农张家俊到场院看了看,高兴地向人们夸耀说:“这回赶过二队的大场院了!”
原来,五队和二队是紧挨着的两个生产队,去年的生产都搞得很好。但因为二队在秋前修建了一个溜平的大场院,并且修了一道围墙,打场不仅进度快,而且避免了鸡鸭刨食和牲畜糟蹋,结果比五队多收了粮食。五队社员对二队的大场院非常羡慕。今年一挂锄,队干部就根据老农的意见,安排了劳力,修建场院。劳动大队党支部书记李振发说,这个经验已在全大队推广了。
下午歇息的时候,我们看见第二生产队办公室里围着一帮人,走近一看原来他们在那里聚精会神地挑选供销社送来的新镰刀。社员王忠清看看这把,摸摸那把,拿不定主意,便向老农梁启富请教:“老梁,啥样的刀快呀?”素称“万事通”的梁启富告诉他:“铜薄响,铁薄快,还是薄的好!”王忠清在梁启富的指点下,选中了一把又薄又快的新镰刀。他说:“今年庄稼长得好,没有一把快镰刀,要拉后呀!”现在,社员们不但把自用的镰刀等小农具备齐了,集体用的秋收工具也都准备妥当。各生产队共赶造和修理好了五十多辆大车,打出了三百多斤绳套。供销社还为他们采购了大批的杈子、笤帚、扬?、镰刀、口袋和车马绳套等秋收用具。
今年,劳动大队不但集体生产搞得好,社员自留地种的粮菜也都长的繁茂。社员们在开镰前,纷纷做好贮藏保管粮食的准备。二队社员王忠秀和他的爱人辛玉荣一计算,如果今年全家收入这样多的粮食和蔬菜,原有的筐篓、茓囤怎么能够用呢。于是,这两天中午,王忠秀吃完午饭,就利用休息时间,到院子里编起囤子来。社员纪海峰利用早晚休息时间已经编出了三四个囤底子。
晚上,社员们回家休息了。可是生产大队的办公室里,却灯光闪闪,大队管理委员会仍在热烈地讨论秋收问题。
“怎样保证全大队多收一些粮食和草呢?”这是大队长李永桐在会上提出的问题。
开会前,大队管理委员会的委员们曾一起到家南大队畜牧场检查了已收获的一垧多早熟糜子,他们边看边拣丢在地里的糜穗糜秆,回来一打,共计十斤。一算账:这一垧地损失粮食十斤,割的茬高,少收草三百斤;全大队有六百八十垧粮食作物,照这样,要少收入六千八百斤粮食,少收二十多万斤草。这一笔大账,给委员们很大的启发。
老农张国庆说:“依我看,今年庄稼成熟期比较集中,割地要排个先后,先割谷子、高粱,后收玉米、大豆。在一天的活计安排上,上午割大豆,不炸荚,不掉粒,不扎手;下午割谷子,谷子秆干,好割,不烂草。”
第六生产队长国福忠接着说:“今年割地,新参加生产的青年社员比较多,把他们和老农搭配起来编组,在三四个人中选出一名有经验的老农当小组长,采取师傅带徒弟的办法,边教技术,边检查质量,保证割庄稼少掉粒、留矮茬,多收粮草。”
队管委会采纳了这些好的意见,把今年秋收每垧地的用工量、质量要求、劳动报酬和收割计划等等,都研究得妥妥当当,他们才满意地走出了办公室,准备明天再拿到各生产队去征求意见。
(本报有修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