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赶马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9-28
第2版()
专栏:新疆通讯

赶马记
新华社记者 储少彬 陈爕梅
夏天的天山牧场,风和日丽,草茂水丰,是牲畜放牧的大好季节。在特克斯牧场上,一群二百四十多头矫健的伊犁马正集中放牧增膘,等待赶运。这是今年新疆支援山东省发展农业生产的第一批耕马。
这几天,赶马队长赵本初和队员们特别忙碌,有的在做赶马演习,预防初赶时马群惊慌失散;有的在准备粮食、医药、帐篷、炊具、和猎枪、刀斧等在途中需用的东西。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但赶马路线尚未确定。从特克斯赶马进关必须沿着天山走,路线有两条:一条是过去走过的山谷,今年因天旱水草不好畜群经过有困难;一条是沿着高山雪线走,这条路线气候凉爽,水草较好,但比较艰险。赵队长和队员们把两条路线作了比较,决定从高山走。
马队出动了,一群马被赶上高山山谷。惊起的飞鸟,矗立的怪石,都引起马匹的惊疑,它们啃着草,不时地昂头竖耳,惊奇嘶叫,行走很缓慢。第二天,马队的去路上忽然被一道浓密的林带拦住,高大的松树遮天蔽日,林中到处是断枝残叶,光线昏暗,马匹踟蹰不前。赵队长勒马走在队前引路,队员们分散在四周,大声吆喝着为马壮胆,六七里路程的林带,整整走了一天。离开松林,马队进入狭长的河谷,在霏霏的细雨中,踏着泥草终日地走着。到达一个山谷交错的地方,探路的人说,前边要通过一座石头大板山,约有五天的里程没有人烟。马队被迫停下来,大家砍了湿柴,配上自带的引火牛粪,顶着雨衣在雨地里烤饼做馕。备足了七天的干粮,马队才启程前进。石头大板山上碎石遍地,雨雹横飞,孤僻的山道显得格外空旷,马群到处饮不到好水,吃不到好草,有的马蹄蹬劈、铁掌都磨掉了。队员们想尽方法保护马群前进。一天下午,马队接近卡依奇山口,队员们高兴地几乎从马上跌下来,眼前出现一片丰美的草地,几天没有吃饱的马跑过去大啃大嚼,连头都不抬了。队长满意地吩咐大家:今天提早住下,让马吃饱,明天再穿过草原走。正当大家架好帐篷准备造饭的时刻,山坡上纵马奔来四个哈萨克人,照当地牧民的习惯,在人烟稀少的山区,每有一个新帐篷住扎下来,周围的人总要前来拜访问候,邀请做客。当话题转到赶马路线上来的时候,来人十分关怀这个对环境陌生的马队。一个哈萨克牧人听说马队要过草原时连忙制止道:千万不能过,这是个“陷马坑”,表面水草嫩美,下边却是稀烂的泥沼。大家听了又惊又喜,感激当地牧民的指导。第二天马队绕着草地边缘走,平安地通过了危险区。
沿着漫长的卡依奇山凹,不知不觉越走越高,气候也逐渐变冷,当马群爬上一段红土的山岭,几乎所有的马匹都出汗了。往山岭那边一望,山坡上积存着一层厚厚的、终年不消的冰雪,马群前进随时都有被陷埋的危险。副队长李伯奎爬在雪上向山坡下滑去,探明了道路,把几匹驮马先引过去,赵队长又和两名牧工并肩开出一条宽道,马群才分批下了山。
在天山中行走,风雪、冰雹、毒蛇、毒草和狼群随时都威胁着马队。有时山中风雪交加,气温下降到零下十几度,职工们怕冻坏了牲口,就整夜赶着马群活动。夏立根山脚下是个有名的“狼窝”,马队住扎在这里时,四周的野狼整夜嚎叫,企图结队进攻马群,队员们都不敢睡觉。回族猎手马义德是公社派来护马的牧工,这一夜他一直在马群中探听动静,没有睡眠,随队的十一匹“马娃子”,由于精心保护,一路上没有一匹受到伤害。到达棵库大板山顶,马已爬上四千多米的高度,云雾在脚上游动。穿云行走,看不见前后的人马,牧工们唱着喊着联系,迷雾中未走失一匹马。
除了和自然环境作斗争外,马队在长途跋涉中,还克服了许多生活上的困难。途中经常缺柴断炊,擀面板和工具箱都劈开烧了。有时剩下的木柴只够煮茶不够烧饭,他们就把面饼放到茶桶里煮着吃。几十天的野外生活,队员们都被晒得乌黑,大部分人的衣服被磨破挂烂了。天山中气候变化多端。马队通过卡鲁沟冰雪地后,队员们大都感冒了,没有感冒的也经常头晕脑胀。但是,他们团结友爱,互相照顾,加上高度的责任心,终于突破重重困难,经过四十九昼夜的辛勤劳动,终于把马群赶到兰新铁路上的盐湖车站。
马群到达车站时,队员们惜别的心情突然加重起来。从收购、集中、放牧到赶运,人畜之间有了深厚的感情。所有的马匹都懂了牧工的每一个口哨、信号,它们听从指挥、调动。队长提议在上车以前让马歇息两天,最后增加一次膘。马装车的那天,牧工们抚摸着自己骑过的马,说不出是愉快还是不舍,哈萨克青年牧工小沙唐竟偷偷地哭了,领导了解牧工的心情,让他们最后骑一次自己心爱的马,并由他们亲手引着送上车。火车开动了,牧工们站在铁路旁,一直到看不见火车了,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车站。(附图片)
启雄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