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一幅引人的剪影——重读《跟青年谈鲁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9-28
第8版()
专栏:

一幅引人的剪影
——重读《跟青年谈鲁迅》
杨扬
记得见过一张画片,上面印着鲁迅先生的剪影。那硬发的怒立、脸相的清峻连同先生的精神风貌,都在这简朴的剪影中约略传达出来了。
最近,在鲁迅先生八十诞辰前后,特地留意看了些关于他的论著,其中有一本是从一个同志处拿来的《跟青年谈鲁迅》。重读此书,兴致颇浓,一口气读完后,倒联想起那幅剪影来。这书不是对鲁迅的生活与创作作专门研究的论述,而只是向青年们作介绍,也就有点像剪影。这剪影把鲁迅的为人及其作品勾出了朴素简明的轮廓,是阅读并研究鲁迅作品的一本有益的入门书。
作者冯文炳也许因为自己是较长一代知识分子中的过来人吧!所以他带着那样深切的感触叙述了鲁迅在过去时代的先进知识分子中突出的代表意义,特别是鲁迅那样坚决追求进步,探索救中国的道路以至后来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过程。在书的开篇,作者用鲁迅曾引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彷徨》卷头语的事,说明鲁迅在探索道路的心情。接着,从鲁迅家世点出了他自己以后“毫不可惜它的溃灭”的阶级,又因母亲“母家是农村”而熟悉农民,并终生对农民怀着深切的感情,以至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农民形象。从作者的笔下我们看见鲁迅在日本时为国忧愤的壮志和对辛亥革命先是振奋而后彷徨、苦闷的感情变化。当看到“革命”后的变化是“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时候,鲁迅便发生了深沉的疑问,这就是:革命的真正力量究竟是谁。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发生了五四运动。鲁迅是这个运动积极的战士,他以《狂人日记》、《药》等“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然而鲁迅在成为阶级论者以后,自己也看到这时“救救孩子”的声音是有点空空洞洞的了,这说明了鲁迅是怎样一步步地从生活实践中得出相应的结论而不断前进的。关于这期间的《阿Q正传》,作者作了重点分析介绍,认为鲁迅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与当时农村的情景;虽然鲁迅在作品中对所挖掘到的问题没有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清楚的认识,但确是达到对现实深刻的反映。作者认为,这部作品反映有鲁迅当时关于“国民性”思想的弱点,但这国民性是奴隶的国民性,鲁迅希望奴隶觉醒,希望奴隶起来造反。鲁迅在当时,虽然还不是用阶级论来观察社会现象的,可是,在作品中确是生动地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阶级斗争。“阿Q正传的成功……是通过社会关系把人物都写出来了。是辛亥革命时代留下来的唯一的农村阶级斗争史”。这估价应该说是中肯而有道理的。
关于鲁迅的杂文,书中特辟了两章作了介绍,并且把这种介绍与鲁迅逐步成长为共产主义者的过程结合起来。这样,使我们看出鲁迅在斗争中一面越来越看清敌人的卑鄙、丑恶,一面也越加认清了革命者应该怎样去斗争。这里可以说把鲁迅的思想发展脉络作了概述,写出鲁迅如何从进化论的观点进而发展到“以为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在“共产主义者鲁迅”一章中,作者把鲁迅过去和以后的看法作了联系和对比,论证了鲁迅思想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化,是“从痛苦的经验和深刻的观察之中,带着宝贵的革命传统到新的阵营里来的”。他之所以能够向敌人勇猛战斗,并在敌人文化“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并非偶然,正是一步一个脚印,在不断向真理追求中达到了共产主义的思想水平。
在书中关于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对文学形式和文学语言的贡献、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和民族形式等作了简明的阐述。全书朴素明了,侃侃而谈,容易为读者所接受。有些解释也较新颖,如关于女吊这个形象在鲁迅早期思想中的意义等颇能发人思考。
这本书也显得有点松散、不够谨严。书中引证多了一些,而作者的论点似乎还可以作进一步的论证、分析与发挥。从这本书还使我想到关于鲁迅是应该向青少年更多地作这样介绍工作的,因为,他们确实是迫切地需要。如果在产生别的专著、论文的同时也能多写点更好的关于鲁迅(及其他革命作家)的评传之类的书,那将是值得欢迎的事。我们期待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