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戏装工厂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9-29
第3版()
专栏:行行业业

戏装工厂见闻
新华社记者 周哲生 华惠毅
在苏州市,有这么一家特殊的工厂。这家工厂共有六个车间,七百多个工人,专门制作“古人”的穿用之物。穿的从帝王将相到一般平民的各式服装和靴鞋;挂的有各式胡须;戴的有冠、盔、巾;用的有椅披、台围以及战场上交锋的刀枪棍棒等。这就是著名的苏州剧装戏具工厂。像这样规模的戏装工厂,据说在全国还是数一数二的。苏州戏衣生产相传从明朝开始,解放前,一直是小型、零星、分散生产的。解放以后,逐渐从单干发展成生产小组、生产合作社,1958年才集中起来组成了现在的剧装戏具工厂。建厂三年来,全国先后有一千一百多个剧团向他们订货,他们为八十九个剧种设计了许许多多戏装戏具。最近我们去作了一次访问,大开眼界,原来这里也有一番引人入胜的天地哩。
满口银须二两牛毛
爱好京戏的同志,大概都看过《徐策跑城》这出戏吧。有素养的演员演起这出戏来,白胡飘拂,水袖翻飞,袍襟腾舞,那一口银须尤其动人。演员根据徐策当时感情起伏变化的情形,运用托须,捋须,甩胡子,双手反袖打胡子等表演技巧,把徐策这个人物的性格塑造得更加细腻入微。当唱到“往日行走走不动,今日行走快如风。……”时,剧中人头部上下颤动,胡须抖成浪状;随着脚步的加快,胡须的抖动也越来越急,从一片白浪翻滚的银须,唯妙唯肖地演出了徐策年老力衰气力不佳和匆匆往前赶路的神态,紧紧地扣住了观众的心弦。
徐策的胡须有这么大的艺术魅力,表演者的唱功做功固然很重要,做胡须的人也有一分功劳哩!原来做胡须的材料既不是人们所猜测的马鬃,也不是想像中的头发,而是生活在康藏高原上的犀牛尾巴上的毛。用这种毛做成的胡须,光洁,美观,轻飘,吹则起,抹则平,不会打结,不会紊乱。徐策挂的一口银须,看上去一大把,其实顶多只用了二两犀牛尾毛。
为了采购犀牛尾,厂里每年都要派人跋涉千山万水到康藏高原,选择上等的犀牛尾。真是近在口边,远在天边,看戏的人怎能想到此中的甘苦呢!
剧装戏具工厂所用的材料,几乎绝大部分是外地采购来的,如内蒙古的马尾、亚热带的藤条、云南的水银,还有黄金、白银和化工原料等,大约有三百八十多种。不久以前,苏州苏昆剧团送给剧装戏具工厂一顶乌纱帽。这顶纱帽经历了四十多个寒暑,可是帽翅上碧绿的色彩仍很鲜艳。是用什么名贵颜料涂上去的吗?不,制帽艺人韩澄泉告诉我们,这是用“翠鸟”身上的羽毛一片片剪下来点上去的,内行人叫“点翠”。“翠鸟”是生长在广东一带的一种名鸟,飞得极快,很难捕捉。它的尾巴和两边翅膀上共有三十六根羽毛,碧绿长在,永不褪色。戏帽上有了这样的“点翠”,灯光下望去就闪闪发亮,比任何人工的颜料都生动好看。
三寸靴底九十层纸
舞台上,京剧武生穿的厚底靴,是怎么做的呢?一般人也许会以为那样厚的靴底,一定是棉布或者木板做的吧!到了戏装工厂的靴鞋车间一看,嘿!原来是一层层“草更纸”糊起来的。制靴工人孙坤林、范金松两人给我们计算了一下,一寸厚的底有三十层左右的纸板,一只三寸厚的靴底就得有九十层纸。在鞝鞋以前,纸板的里层贴一块布硬衬,外层托一块牛皮,然后用钢锥一锥一锥地在靴底上锥成洞眼,再用粗麻线穿到洞眼里收紧。这个简单的动作,好像和我们常见的皮匠鞝鞋差不多,其实需要特殊的功夫。孙坤林和范金松两位老师傅指着手上的锥子告诉我们说:这三寸长的锥子锥下去,足有三四十斤的力气,劲用轻了根本锥不通;拉麻线也要费很大的力气,而且得有巧劲。一天鞝几双鞋下来,真比扛大锤还劳累。
在靴鞋的成合车间里,一位师傅把由铅粉、面粉、胶水混合调制成的白粉,涂刷在靴帮和靴底上,然后用烙铁熨烫,几下一来,靴鞋就变得洁白光亮,根本看不出是纸做的。这位师傅递了一双缝制好的鞋子给我们说:“演武功的穿了这双厚底靴,还要在台上开打呢!要不做得扎实牢靠,能经得起演员们翻踢腾跳吗?”
刀光剑气木片而已
我们又来到兵器车间。这里可真热闹,架子上插满了刀枪棍棒等各色武器。工人陶桂根正在一把长柄大刀上涂水银。涂满后,他用刷子刷去粒状的水银,然后使劲在刀片上来回擦着。说也奇怪,这把刀竟越擦越亮,越擦越有锋利之感,真所谓“刀光闪闪,寒气逼人”。陶桂根扬着手里闪亮的刀,神秘地对我们说:“别小看这把刀啊!他就是关公使用的宝刀——青龙偃月刀!”
提起青龙偃月刀,我们又不由地想起“单刀会”来了。这个剧,在刀上有许多戏。剧中鲁肃问到关羽封金挂印、写柬辞曹一段时,关羽借此夸耀自己的威力,说是用曹操赠送的美酒擦了青龙刀,虎扬雄威吓掉贼魂,曹兵个个后退,他关某打马过了灞陵桥。接着是关于刀啸的对话。关羽故意说刀啸是意味着要取上将的人头。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时,有过两次刀啸,今天这第三次刀啸,恐怕是要应在鲁大夫的头上了。从回叙往事的刀,从宴会上的刀啸等等,简直把关公的刀神化了。
尽管剧本里写得那么神乎其神,舞台上演得那么威风凛凛。那里知道它的真面目却不过是一片板,一根藤子,涂上些水银和泡力水;上秤一称,重量不过二斤。
锦衣?袍各有千秋
在整个工厂里,最有讲究最有学问的部分,莫过于戏衣的设计和制作了。
就说一件?袍吧,不说他设计制作过程是如何的复杂了,就是上面的龙爪、龙嘴和一颗小小的珠子都大有考究。老缝纫师吴均芝,在我们面前摊开了一件杏黄?袍,上面绣着四条龙。每条龙有五个爪,龙嘴张开,好像在吞吃头顶右上角的夜明珠,龙身下面一片水脚,龙飞腾在翻滚的海涛上。他说这件?袍是给演皇帝的人穿的。一些大官穿的?袍,颜色不同,绣有四条龙和夜明珠,可是每条龙只有四个爪,嘴闭着,象征他官位在皇帝之下。
戏剧服装制得好坏,并不在花纹的疏密、用色的多少,主要看式样、图案和色调等的相互配合是否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年龄和表演上的需要。他们厂里制作的戏衣,对这些特别重视。如男式戏衣的“?”、“靠”等,大多是单色调配:大红配金色、绿底配黄色、白底配全黑色、黑色配全白色,色调对比强烈,花纹突出。女式戏衣,一般用间色相配:粉红配蜜绿、淡湖色配蜜黄、银灰配粉蓝,色调柔和文雅,这些都要处处从剧中人物的刻划着想。
一件戏衣从设计样搞到成合完工,足有十来道工序,其中工程最大的要算是刺绣了。剧装戏具工厂里只有少数几个刺绣女工,大量刺绣工,都是周围的农村妇女。剧装戏具工厂在苏州郊区和邻近的吴县、吴江等县农村,都有放绣站。工厂把配好的料子分发给农民加工。从事这项副业的有一万多人,其中有七八岁的小姑娘,有能干的家庭主妇,也有手艺很高的老婆婆。厂长蒋德山把这一万多农村业余刺绣工夸奖为工厂的得力助手,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经过三天的访问,使我们得到了不少的知识。感谢工厂同志们的引导,也衷心地感谢他们为戏曲艺人的表演、为千百万人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而默默无闻地辛勤地劳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