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兴修水利 改变耕作制度 解除干旱咸潮威胁 沙井人民公社粮食连年增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0-01
第6版()
专栏:

兴修水利 改变耕作制度 解除干旱咸潮威胁
沙井人民公社粮食连年增产
去年水稻总产量比一九五七年增加百分之二十七,提供的商品粮增加百分之四十;今年早造又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四十一
本报广州30日电 广东省宝安县沙井公社几年来的水利建设,使全社农田基本解除了干旱、咸潮的威胁,三年来粮食生产连续大幅度的增产,其中早季作物增产尤其突出,去年早造比1959年早造增产21%,而今年又比去年增产41%。
沙井公社在珠江口东岸,面临大海,是个半沙田、半民田的地区。沙田,是分布在珠江口的冲积土壤,十分肥沃,但常受海水侵袭,容易咸死禾苗。1957年以前,占全社水稻面积一半的一万七千八百多亩沙田,只能在5月至8月天阴多雨、潮水变淡的季节,种植单季稻,而且产量很低。另一半稻田,离海较远,分布在丘陵地上,称为民田。民田种植双季稻,但因地势高,河流少,经常受到干旱威胁,产量也不稳定。
早在1955年,沙井地区各地农民便要求在七沥地方兴建水库,用淡水冲洗咸田,灌溉旱田。人民政府派出了技术人员到七沥作了测量和设计,准备施工。因为农业合作社的力量小,没有建成。1956年,沙井农民兴起了一个大修小型水利工程的运动,建设了三十二个山塘和大批田头蓄水湖。这些“望天山塘”,每个只能灌溉二三十亩农田,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咸、旱灾患。
公社为大规模建设水库创造条件
从1958年到1960年,沙井公社先后同邻近各个公社协作,建成铁岗、石岩、七沥三个水库。这三个水库,没有一个位于沙井公社范围内。铁岗水库在西乡公社,石岩水库在公明公社,七沥水库在福永公社。在建设水库的过程中,各个公社根据等价互利原则,组织协作。各公社参加建设水利主体工程的劳动力,都是按照受益田亩的多少来决定。输水的干渠支渠,由各个公社、生产大队在本地区内分段开挖。铁岗水库是全县最大的水库,早在1956年就动工了。当时动员了南头和上南两个区的群众,修建了两年多还没有完成。到1958年,经西乡、南头、沙井、福永等四个公社协作,才全部竣工。石岩水库和七沥水库,都是在公社化后兴建的,从动工到落成,还不过一年。
沙井公社在大兴水利的几年里,很注意安排当年冬季与来年春季的生产,做到基本建设与农田生产两不耽误。每年冬季,他们派出一半的强劳动力兴修水利;由另一半较弱的劳力种植杂粮,耕翻越冬土地,开挖排水沟,积集春耕肥料。因此,在水利发挥效益以前,沙井公社的当年生产都搞得很好。这种全面安排的作法,也贯串在建设水利的过程中。他们派兴修水利的主力建设水库主体工程,以部分人力建设渠道配套工程。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同时竣工,及时发挥了灌溉效益。沙井公社三万四千亩农田,受益的有二万亩;其中有一万六千亩沙田,获得了淡水灌溉,消灭了咸潮为害。
因地制宜扩种双季稻
沙田地区有了淡水灌溉,再不受海水咸潮威胁。当天旱不雨、海水咸潮沿河上涌的时候,沙田堤围上的水闸便关闭起来,把咸潮挡在围外,然后引淡水进田,为大面积改单季稻为双季稻创造了条件。1957年以前,全社的沙田都种单季稻。到1958年,铁岗水库开始放水灌溉,沙井公社便进行改种双季稻的试验。1959年以后,单季稻改双季稻,便逐年大面积地增加,1959年改了一千七百亩,1960年增加到六千三百亩,到今年早造,全社一万七千八百多亩沙田,改为双季稻的田已达到一万零五百亩,约占沙田总面积的60%。在民田地区,由于解除了干旱威胁,能够适时地提早春耕,使许多过去干旱的民田,能够争取在年底多种一造冬季作物。1959年以来,沙井公社农田水利建设占地达八千五百亩,由于改变了耕作制度,提高了复种指数,播种面积还大大增加了。1957年全年水稻播种面积是五万一千八百三十九亩,1960年增加到五万三千零二十二亩,今年更达到六万零四百一十二亩,比1957年扩大16%。
大面积推广优良种子
过去,沙井公社为适应不良的耕作条件,只得采用赤谷、义仔、黄壳、高脚占、锦谷、花腰等耐咸、耐旱、耐浸等低产品种。现在民田不旱,沙田不咸;单季稻变为双季稻,具备了栽培良种的优越条件,因而推广广场13号、广场15号、塘蒲矮、南特、澄秋、逻黑等高产稻种。这些稻种的面积,占全社稻田总面积的95%以上。推广良种的结果,使单位面积产量获得显著提高。推广良种以前的1957年和1958年,单位面积产量只有二百六十一斤和二百七十二斤;大面积推广良种以后,1959年的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三百二十五斤,1960年为三百二十四斤,都比推广良种以前的两年增产五六十斤左右。而今年早稻一季的单位面积产量就有三百零二斤,又比去年同期二百七十三斤增产10%。
切实解决劳力和肥料不足问题
沙田地区原来就是田多人少,自从改种双季稻以后,劳动力不足的困难就显得更为突出了。从1959年大面积改种双季稻开始,随着他们每年改双季稻面积的增加,宝安县拖拉机站替他们代耕的面积也逐年增加。1959年的机耕面积为三千亩,1960年增加到三千八百亩,到今年又增加到五千亩,占全社单季稻改双季稻面积的一半左右。为了解决肥料缺乏的困难,沙井公社利用了沿海动物肥源丰富的优越条件,由公社直接建设了一个海肥厂,设了七座窑炉,每年烧出蠔壳灰(牡蛎贝壳灰)三万担,同时还组织了九十多吨渔船出海打捞海肥,每年采集到海蚬动物肥一万多担。海蚬的肥效很高,农民都普遍认为比化学肥料还要好。在社办企业的支持下,加上各个生产大队的积极积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改种双季稻的需要,保证了在改革耕作制度后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的提高。
由于沙井公社在大兴水利建设期间能同时抓好当年生产;在水利建设发挥效益以后,又能从种子、劳动力、肥料等主要方面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适应耕作制度的变革,因此,从1958年以来,沙井公社的水稻总产量是年年递增的。1960年全社水稻总产量是一千七百一十七万斤,比1957年总产量一千三百五十二万斤增产了27%。由于改种双季稻所增加的复种面积是在早造,因此,几年来增产幅度最大的是早造水稻。1960年早造总产量是五百三十五万二千五百斤,比1959年同期总产量四百四十万零五千七百斤,增产21%;而今年早造又比1960年再增产41%,总产量达到七百五十五万九千二百斤,比1957年早造增产83%。沙井公社年年增产,为国家提供的商品粮也大大增加,1960年提供的商品粮食,比1957年增加了40%。由于粮食丰足,生活安定,三鸟(鸡、鸭、鹅)的饲养量也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1960年全社饲养三鸟达十六万九千多只,比1959年八万七千多只增加了95%。而今年上半年的饲养量又达到十二万六千八百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