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新洲渔人谈渔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0-05
第2版()
专栏:广东通讯

新洲渔人谈渔经
 《羊城晚报》记者 何云
在秋汛来临前夕,我们访问了广州郊区的新洲公社新洲水产场。傍晚,在珠江上捕鱼的小渔艇载着渔民一天的劳动果实陆续回来了,艇前的鱼舱里装满了鲤鱼、鲮鱼、鳙鱼、鲢鱼、鲩鱼、白甲鱼、马齐鱼、边鱼,活跃蹦跳,鳞光闪闪,煞是好看。
驾驶这些小渔艇的,大都是夫妻俩,也有是父子、兄弟的,这里的人笼统地称它们为“夫妻艇”。新洲水产场一共有七十九只“夫妻艇”。
听鱼声
休息的时候,我们同几位渔民谈起捕鱼的事儿来了。水产场场长彭成佑首先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天,老渔民彭齐和几个青年渔民一道到江上捕鱼,大鱼网撒下去了,大家静静地注视着水面,等候鱼儿入网。忽然,水里传来“格勒!格勒!”的声音,几个青年渔民兴奋极了。他们说是黄皮鱼叫,忙着拉缆提网。可是,坐在一旁的老渔民彭齐却动也不动,摇摇头说:“你们不用性急,这一网是白费工夫,鱼早就跑掉了。”青年渔民拉起网来一看,真是空空的。就重新撒下鱼网,过了一阵水底又传出“格——勒,格——勒”的声音,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拉网,可是,彭齐却站起来笑着说:“这次保险有鱼!”大家伸手一拉,网沉甸甸的,拉到艇上一看,果然一网捕到了十多斤黄皮鱼。这是怎么一会事呢?事后,彭齐说明了这个道理:“黄皮鱼第一次发出‘格勒,格勒’的叫声短促响亮,这是鱼儿入网后又逃了出来,叫声很‘愉快’;而第二次‘格——勒,格——勒’声音又长又弱,这是入网的黄皮鱼无法逃出,发出了‘求救’的叫声。你们应该知其一,也知其二啊!”
晓鱼性
要多捕鱼,先要懂得鱼性。渔民们又接着谈了起来。河底里一只沉艇,几堆石头,都是鱼儿群居的好地方,渔民称它是“鱼巢”。如果渔网撒中“鱼巢”,起码可打得一二十斤鱼。可是,在沉艇和石堆的周围却并不是都有鱼群的。通常,鱼怕流水,急流从西边涌来,鱼群便躲在石堆、沉艇的东侧;急流从东边涌来,它们就躲在西侧。但是滚滚珠江,那里有“鱼巢”呢?那就得靠经验了。渔工邓志强是知道“鱼巢”最多的一个。单是黄埔港至文冲这一段江面,他就摸准了二十多个“鱼巢”的位置。邓志强摸准这些“鱼巢”,是花了许多心机的。他每次撒网,如果捕获鱼群或渔网被石头、烂艇钩着了,便立即观察这个地方的方位。白天,他看岸边的树木、山头;晚上就望天上的星和黄埔港上的照明灯,这样慢慢就记准“鱼巢”的方向和位置。
鲤鱼性情很是特别,一年四季住的地方都不相同。夏秋之交,日间水面被太阳晒得很热,它们就躲在水底;晚上江水清凉,它们就游跃水面。冬天,天气寒冷,鲤鱼则爱住在沙底河里,那时,就要到多沙的河上去捕捉它们。春天,雌鲤鱼常常游近涌边杂草丛生的地方产卵,靠近涌边撒网,捕捉到它们的机会就较多。
足智多谋
“足智多谋,事半功倍,捕鱼也是这样。”这是两位有二三十年捕鱼经验的渔工郭又和梁谈胜的经验谈。
“大鱼吃小鱼,小鱼怕大鱼。”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而这句话也是确有根据的。渔工郭又,就是利用这一点来捉小鱼的。每天早晨起来,他和母亲、妻子三人划着小艇,沿江缓缓驶去。要是发现有些岸边杂草一高一低,像刚被什么东西吃过似的。便知道这是小鱼群集的地方了。他的母亲和妻子首先跳下水深及膝的地方站着,面对面地张开一张二三丈长的大网。郭又随即拿出一条百多尺长的绳子,绳上吊着像一条条大鱼模样的油了白漆的木板。他将绳子的一端交给妻子,自己紧拉另一端,把艇划到离岸二三丈远的地方,“扑通”一声跳进水里,拉着绳子,向他母亲站的地方走去。这时,绳子上的木板在水里浮动着,很像一群大鱼向岸边游去,小鱼见状,以为真是大鱼来吃它们了,吓得纷纷逃近岸边,游进网里。9月底的一个上午,他们就用这种方法一网捉到十六斤多小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