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5阅读
  • 0回复

北大古典文献教研室 探讨贾谊思想和《新书》真伪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0-05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北大古典文献教研室
探讨贾谊思想和《新书》真伪问题
最近,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教研室《贾谊集》整理小组正在重编和校注《贾谊集》,并对贾谊的思想和《新书》的真伪问题作了探讨。
关于贾谊思想的问题。贾谊是我国西汉初期一位优秀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北大古典文献教研室的同志经过比较研究,认为贾谊的思想有重新认识和评价的必要。他们探讨的问题大体上可以归纳如下几个方面:
(一)贾谊生活的时代,正是封建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他代表新兴的庶族地主的利益,要求建立新的封建统治秩序。这种要求是时代的呼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二)贾谊考虑问题的态度是从实际出发,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解决实际问题。他特别注重“近代史”(秦)和“现状”(汉初)。他透过当时表面的太平景象,觉察到阶级矛盾、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存在,并提出了他的政治主张。
(三)贾谊把“民本思想”和“农本思想”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受到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震动和启示,主张缓和阶级矛盾。他从许多历史事例中引出了两个结论:一、“自古至今,凡与民为敌者,或迟或速,而民必胜之。”二、“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四)贾谊要求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出现统一的局面,因此他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消灭或制裁统治阶级内部足以威胁、损害中央政权的力量,统治权集中在中央,以期长治久安。(五)贾谊主张积极处理当时已经严重存在着的民族矛盾(匈奴侵边)问题,同时他认为对统治者和人民应区别对待。
(六)贾谊主张及时改革和加强适应封建经济发展的上层建筑,建立各种制度和礼教,使人人遵守,以保证统治秩序。他特别强调身份等级的规定,以此来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七)贾谊和其他历史人物一样,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在他身上也是不可避免的。
他们还认为,贾谊那种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勇敢顽强和实事求是、积极有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今天还是我们可以继承的思想传统。
《新书》真伪的问题。自宋以后,很多学者认为现存《新书》已经不是贾谊原著的本来面貌,并认为今本《新书》的主要部分是后人根据《汉书》引文杂凑而成的。现代学者也有人持有同样的观点,认为现存《新书》不能作为研究贾谊思想的依据。
现存《新书》究竟是不是贾谊的著作,这是探讨贾谊思想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北大古典文献教研室的同志反复研究了《新书》的流传和刊刻情况,认为现存《新书》确是贾谊所作。
汉武帝时,司马迁著《史记》,引用过贾谊的一部分作品。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刘向奉命整理经传诸子诗赋,比较完备地搜集了贾谊的著述,编成贾谊《新书》五十八篇。东汉明帝时(公元58—75年),班固著《汉书》,从《新书》中采用了很多材料。《汉书·贾谊传》说:“凡所著述五十八篇”;
《汉书·艺文志》著录“贾谊五十八篇”、“贾谊赋七篇”。这五十八篇应当是刘向整理编辑以后的形式,未必完全是贾谊原著的面貌。此后一直到宋代,都见于记载,或称《贾谊书》,或称《新书》,或称《贾子》。
根据现在调查的材料,《新书》最早的刻本是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的程漕使本。此后直到清末,共有刻本二十多种。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刻本为明刻本,但从卢文弨的校语和宋刻本目录看来,明本是从宋本来的,内容大致相同,一般分为十卷五十八篇。经过对《新书》本身的研究以及把它和他书比较,北大古典文献教研室的同志认为,现存《新书》有缺佚,篇章在流传过程中有变动(如《过秦论》由两篇分为三篇),有经后人根据《汉书》或有关他书整理的痕迹,也有窜改、割裂、拼凑的地方,但是它和原本基本上是一个系统,保存了贾谊原著的面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