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牧鸭的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0-06
第2版()
专栏:湖南通讯

牧鸭的人
新华社记者 龙文明 李兰桂
在中秋鸭子上市的时节,我们访问了湖南省盛产鸭子的长沙县靖港公社。我们走过星罗棋布的湖泊,来到龙兴大队的一个牧鸭棚。棚子前面是又宽又长的黄泥湖;右边,一条防洪大堤横射过去;后面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我们一进棚,牧鸭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这个棚一共住有五个人。牧鸭组组长刘炳生告诉我们,他们是跟鸭子走的,鸭到哪里,他们就住在哪里,湖边、堤下、田塍、山傍,他们都住过。
靖港地区,湖泊、塘池较多,这里除了家家户户养着鸭子外,生产大队还养着几棚放牧的鸭群。这些鸭群在放牧中,主要喂野食,辅以少量饲料。田野里的草籽、虫蛹、湖泊的小浮游、田丝,都是鸭子的好饲料。今年龙兴大队共牧养了三千多只鸭,已上市一千多只,其中母鸭生的蛋已为大队增加了一万多元的收入。
我们正谈着,鸭子从黄泥湖远处游回来了。这天出去放牧的是三个人,两个拿着细长竹竿,沿湖边步行,一个在湖心划着单人船,水陆相互呼应,不慌不忙地指挥着鸭群前进。刘炳生和老牧鸭人周达和指着鸭群向我们说:这群鸭是今年7月初下的水,才七十来天,每只都有一斤半重了。我们看了这些又肥又壮的鸭子,联想到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对我们的介绍:热天,他们为了避免鸭子发烧,晚上放鸭下水洗澡,白天,用药水拌食喂鸭。所以,他们放牧的仔鸭生病少,成活率达到82%,长得又快,用饲料却不多。
鸭子寻食一天,已将它们颈下的食囊装得鼓起来了。这时,大多数鸭子跳上湖边干处,将扁长的嘴巴插在翅膀里休息。牧鸭人也在草地上坐下了。我们又谈起这棚鸭子的成长过程。初级社时就当上了牧鸭人的周建忠告诉我们,养仔鸭比养老母鸭要难照料。他说:“小鸭从蛋壳里孵出来后,我们就将它们接到棚里来,先是放在小池子里试水;开始,小鸭吃得很少,啄不烂大饭粒,我们就把饭粒嚼碎给它们吃。过一些日子,小鸭身上长起了粗绒毛,就放它们到浅水里学游水;等小鸭长起了长羽毛,就可以到较深的水里放牧。要把一只从蛋壳里出来的小鸭养大,真不容易。”
黑夜,牧鸭人点起了一盏特制的有两层玻璃罩的防风灯,挂在鸭棚门口的横梁上。我们感到奇怪,便问:“周师傅,外边风大,把灯挂在棚里吧?”周达和笑着说:“越是大风,这盏灯越要靠门外挂。这盏灯叫做主灯。晚上,鸭子看到这盏灯,它们就不乱吵乱叫;刮风下雨,围栏打翻了,鸭子也不乱跑,慢慢集合到灯边来,这是鸭子从小就看惯了这盏灯的缘故。同时,有了这盏明亮的灯,野猫、黄鼠狼也不敢前来侵犯鸭子。”
“嘎!嘎嘎!嘎嘎!”关在栏里的鸭子,突然叫起来。周达和若无其事地喊了一声:“哦!喔—啦—哦!”鸭子一听到他的喊声,立即安静下来了。我们问他:“是有野物吗?”他摇摇头说:“不是的。这几天,鸭子正长血筒毛,这种毛胀得鸭身子本来就不大舒服,只要一挤,受痛的鸭子一叫,别的也跟着叫起来了。”
这天晚上,周达和还给我们讲述了他三十多年的牧鸭生活。他在十二岁就开始帮别人牧鸭谋生,一连二十多年,都是陪伴着鸭群飘流在湖泊港汊之中。但是,他在旧社会栖风沐雨数十年,什么也没有得到,解放前是一个赤贫如洗的单身汉。解放后,他分了田地,盖了房屋,又结了婚,生了孩子,过着幸福的生活。他指着棚里崭新的矮脚地铺,兴奋地说:“如今,党和政府对我们牧鸭人真是关心呵,特地为我们新制了这个装拆方便的地铺,不让我们再像解放前那样睡在潮湿的地下。到各地放牧鸭子,用柴吃菜,生产队和社员们都及时供应我们,更使我们感到浑身是劲。”
夜深了,我们一同睡在鸭棚里的地铺上。在迷迷入睡的时候,似乎有什么在走动,一睁眼,只见周达和抱着棉衣,手拿电筒,悄悄地向鸭棚门口走去。他走到灯下,身依棚子蹲下,向外窥视,约莫过了三五分钟,才按亮了电筒,转身往外走,不断地向四处照射搜寻。这时,睡在我们身边的炊事员高春生,看到我们还没有入睡,便悄悄地说:“周师傅长年累月都是这样,几乎每夜都要起来三四次,蹲呀,听呀。他说无论如何也不能让社里的鸭子被野兽伤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