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辛亥革命文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0-09
第4版()
专栏:

辛亥革命文谈
阿英
辛亥(1911)革命前夜,曾经有过好多种带文艺性的宣传革命的文选。里面所收文章,从报章体论评、古体散文,一直到小说、戏曲、笔记,内容充满了革命的感情。在国内虽不能公开发行,却不?而走,影响很大。
流行最广的有《黄帝魂》(1903)。内容“所取,皆吾黄帝子孙痛极思呻之言,哀弦激楚,绝无忌避”,是“十年来新闻杂志及各种新撰述之精魂”。也是针对着梁启超《中国魂》的反击:“名曰《中国魂》者,其实腐败驳杂,虽为之上穷碧落,下极黄泉,亦不知彼之所谓国魂安在也”(例言)。此书一出,主张君主立宪、维持清朝统治的梁氏书,更为进步爱国青年所唾弃。全书收《黄帝纪元说》、《亡国二百四十年纪念会叙》、《革命之原因》等二十九篇,1911年本增至四十四篇。有哀悼为慈禧杀害的名记者沈荩的《祭沈荩文》,有主张戏曲改革的《观戏记》,及杂剧《少年登场》和《叹老》。
罕见的有《大义录》(1906)。叙言指出当时中国之“大根本、大肯紧”问题为“民族问题”。阐明“一国之亡,莫不先自其历史始。非亡其历史之事实也,亡其历史之精神也。精神亡而事实亦遂随之消灭矣”。并力斥“欲借所谓立宪者眩弄天下人心”者之“不揣其本”。内容收《大义略叙》等二十二篇讲民族主义的文章。如章太炎《哀焚书》篇,就揭穿乾隆帝“患臣僚之携贰,则褒遗忠以炫之;惧汉族之怀旧,则毁故籍以窒之;二者相违,而皆以愚民”的政策。故强调所谓“中国魂”者,应该就是推翻清朝统治的“民族主义”。书里《中国民族论》、《民族精神论》、《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治》等篇,都是发挥这一精神的。
富有革命感情而又图文并茂的有《天讨》(1907)。(《民报》临时增刊)。里面收了十多篇檄文之类的宣传鼓动文章,就像过去的《正气集》。内容包括从讨清统治者的檄文,《普告汉人》,到四川、江苏、河南、安徽、直隶、山东、广东、云南等省的革命书,和谕保皇会檄、谕立宪党的文。还附刊了《吴樾遗书》。檄文和革命书的基本精神,是“肃将天讨,为民理怨”,主张“扫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插印了四幅苏曼殊画、章太炎题的民族主义绘画:《池州翠微亭》、《徐中山王泛舟莫愁湖》、《陈元孝题奇石壁》及《太平天国翼王夜啸图》。
辑编的烈士遗著合集有《铁券》(1906)。内容收陈天华鼓词《猛回头》,邹容《革命军》,和吴樾《遗书》。编者介绍这些文章的内容和影响云:“发哀号悲痛之声,唤起汉遗,一时长江南北,大河左右,闻风跃起”。从文艺方面说,《猛回头》和秋瑾《精卫石》,在当时的唱本中,是可以并传的。
辑录富有民族精神的宋、明诗文册子,当时印行的也不少。《民报》增刊,就有明遗民张非文的《莽苍园文稿余》(1907)。《汉声》出过辑录宋、明两朝诗文选集《旧学》(1906)。云南也选印了本省富有民族精神的旧诗文为《滇粹》(1908)。这些册子之所以编辑,诚如《汉声》扉页上写的:“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光祖宗之玄灵,振大汉之天声”(辑《文选》句)。和《国粹丛书》、《梨洲遗著汇刊》等,都是当时读者所热爱的。
就从这里所说的一些新旧文选看,我们也可以理解,辛亥革命期间的文学,是以怎样激昂澎湃的热情,多彩的艺术形式,积极的在为革命服务。那步伐和革命的政治运动是一致的,拥护民族革命,建立民主政权,反对保皇党,反对立宪派。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旗帜是很鲜明的。(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