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老树新花别具一格——喜看阿宫腔《王魁负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0-11
第8版()
专栏:

老树新花别具一格
——喜看阿宫腔《王魁负义》
王毓祥
流行于陕西中部的阿宫腔,原是清同治年间业已形成的皮影戏,搬上舞台由演员表演,还是近几年的事情。但这株根基深远的老树已开出了绚丽的新花,真是可喜可贺。
陕西省阿宫、碗碗腔演出团演出的《王魁负义》是从田汉、安娥创作的剧本移植的。剧情是大家所熟悉的王魁负桂英的故事。看完戏之后,总起来觉得剧情生动、人物鲜明,引起观众对敫桂英遭遇的深深同情和对王魁负义的无比憎恨。所以能有这样的艺术效果,是与剧团全体演职员同志辛勤的艺术劳动分不开的。特别突出的又表现在音乐和表演方面。阿宫腔的音乐乍听起来似像秦腔的某些特点,但又有很大不同。它不仅有秦腔慷慨激昂的雄壮唱腔,又有委婉动听的抒情音调,加上曲调丰富多采,又有着熟练独特的演唱技巧,听起来既熟悉又有些陌生,既粗犷而不单调,既委婉而不缠绵。如戏的开场,是大雪霏霏的海神庙前,王魁落第归来,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唱“苦音慢板”上,音调悲切,加上表演,在王魁饥寒交加,唱到声断力竭处,倒卧长街时,真可使人泪下。青年演员赵云侠充分的利用了阿宫腔的特点,唱腔翻高遏低,中间加上“?咽”、“呀嗯”的虚字花腔,悲切感人。扮演敫桂英的青年演员刘宝琴更是长于演唱,她不仅音质宏亮,而且会运用,如《惊耗》一场中的唱,要表现出敫桂英等候王魁的焦急、疑虑、想念、关怀的复杂心情,是很不容易的。演员在这里运用了假声演唱的特点,并且把真假声结合的很好,这样更扩大了音域,更好的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打神告庙》一场戏,虽然唱腔不多,但要唱的悲壮有力,缓急相间,和动作紧密配合;扮演后半部敫桂英的青年演员李珍珠同志虽然长于表演,但这场戏的演唱也很见功夫。除了唱腔和演唱,打击乐也挺有特色,在这个戏中不仅用的多,而且用的精,鼓点也有别于其他剧种,听起来节奏鲜明,别有情趣。
阿宫腔在表演上也自成一格。因为它原是皮影戏,必然有着皮影表演的特点;但搬上舞台由演员表演,要完全搬用皮影形式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向兄弟剧种学,要创造发展,还要保留阿宫腔的独有特点。应当说,剧团的同志们在这方面是做出了成绩的,如剧中开场时王魁落第后上场一段戏,人物的情绪是颓丧的,规定情景是寒冬;按角色行当是穷生、按剧种应有皮影特点。演员如何处理呢?赵云侠同志处理的很好,上场时袖手、躬身,这一典型动作使人不寒而栗。另外运用了一高一低的台步,真像是在雪地行走,同时还有皮影动作的特点,这一动作的选择,既精练的表现人物,又运用的恰到好处。谈到表演,不能不提到《打神告庙》一场的表演。青年演员李珍珠着力刻划了敫桂英斗争性格的发展。戏是从王魁负义,桂英满腔愤怒去质问海神开始的,虽然在这里演员运用了常见的程式,但赋予了新的内容。如圆场,既稳又“漂”,又加上了有力迅速,就更能表现桂英此时此地的心情。演员两眼直视,两手垂直,随合摆动,也更进一步刻划了桂英精神上受了沉重打击,怒不可止的情绪。打神时演员先是恳求,继之以质问和谴责;但呼神不灵,求鬼不应,桂英的满怀冤屈无处伸诉,才通过打神发泄出来,表演得步步深入,层次分明。在这场戏中,还运用了许多水袖动作,像“飘转袖”、“上下扬袖”、“双绕袖”等,都能紧紧结合人物感情的变化,比较深刻地刻划了敫桂英的斗争性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